农村留守儿童人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2:1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9:03

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海南省*常委周文彰在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海南分会场上的指示精神,海南省妇联于2006年8月至11月就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调研。在18个市县妇联先行开展调研,填报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表,并上报书面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海南省妇联组成两个调研组,由省妇联领导带队深入海口、澄迈、定安、乐东等市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听取市县妇联的综合情况汇报,与市县*有关部门领导、部分乡镇妇联*、村妇代会主任座谈,深入学校、留守儿童家庭走访等,对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据调查,目前,海南省外出打工的家长有25034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有13933人,母亲外出打工有11101人,留守儿童有19543人(包括父母一方外出的),约占全省0-14岁儿童人口195.万的0.997%,其中0—6岁的7397人,7—12岁的9333人,13—14岁的2813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3506人,母亲在家照顾的有6207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8500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133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调查中发现,在海南省农村,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贫困地区缺乏生产资源的贫困家庭的父母,加之又无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如留守儿童王川亮,现年12岁,在澄迈金江镇太平中学读书,家里有6口人,其父母因没田地,也没其他经济来源,迫于生计,双双到了深圳打工,留下其现年76岁的老奶奶冯秀英照顾他哥姐仨(哥哥王川明,现年20岁,残疾,无劳动能力;姐姐王文静,现年16岁,在国兴中学读书),但由于其父母没有文化和技能,打工收入不高(从2003年至今未回过家探亲),每月仅寄回500元给他们过生活,其中300元寄给在国兴中学读书的姐姐王文静,200元作为他们祖孙仨人的生活费用,生活十分艰难,平时祖孙仨人都是蒜头炒盐送饭。
2、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18个市县的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 “双差生”和“问题儿”。如: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新联小学,是一所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小学。全校学生435人,其中,留守儿童110人(男生59人,女生51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4。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差的有35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31.8%,学习成绩一般的有42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38.2%,学习成绩良或较好的有22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19.6%,而成绩优秀的仅有11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9.8%。该校教师反映:学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上重点中学,但至今没有一个是留守儿童。
此外,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相对较高。据《海南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中期评估报告》显示,2005年度全省小学辍学率为0.11%,初中辍学率为2.56%。而在留守儿童中,上学的有1628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3.3%,辍学的有94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84%。
3、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如:文昌市一留守儿童,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与他疏于联系,偶尔联系时,交流又无从谈起,他与父母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视父母为陌生人,连爸妈都不愿意叫。为了挽回与孩子之间缺失的亲情,其父母承诺孩子喊一声爸妈奖励10元,但也无济于事。
4、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近年来,农村地区*幼女案件不断发生,有的受害者就是留守儿童。如:今年9月,文昌潭牛镇发生一起留守女童被*案件。女孩安某今年8岁,既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又是留守儿童。其父母从内地来文昌打工,不久把她寄放在亲戚家里,又到了别处打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安某被同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李某(今年才14岁)强行性侵犯了长达一年的时间(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却无人察觉。虽然女孩最终忍无可忍将自己被*之事告诉了表姐,目前检察机关也对李某提起了公诉,但留守女童安某的身心却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
5、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当前*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的产生,除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辈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和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各级*和*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 “五大关系”网络,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有一个单位牵头,建立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厅、教育厅、司法厅、民政厅、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全省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