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国恨的亡国是指哪个朝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6:4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1:02

指的是南陈。

“商女不知亡国恨”出自《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

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扩展资料:

陈朝(557年—5年),史称南陈或南朝陈,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为陈霸先于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所建立,都建康(今南京),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交趾以北的地区。

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朝刚建立时(557年)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急。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势逐渐好转。

陈霸先于永定三年(559年)病逝,其侄陈文帝陈蒨即位,陈蒨大力革除南梁奢侈之风,使陈朝治稍为安定。天康元年(566年),陈蒨死,遗诏太子陈伯宗继位,于次年被文帝弟陈宣帝陈顼所废。

陈顼即位后,继续实行陈蒨时轻徭薄赋之策,使江南经济逐渐恢复。太建九年(577年),北周灭北齐。翌年,周陈在吕梁展开激战,周败陈,吴明彻被俘,淮南之地得而复失,江北州郡尽为北周所有。

太建十四年(582年),陈顼病死,太子陈叔宝继位,是为陈后主。后主不问政事,荒于酒色,陈朝*已江河日下。

北方的隋文帝杨坚积极准备灭陈。祯明二年(588年),杨坚命其子杨广等统军攻陈(隋灭陈之战),至次年攻陷建康,南朝陈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1:02

指的是南陈。
“商女不知亡国恨”出自《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
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扩展资料:
陈朝(557年—5年),史称南陈或南朝陈,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为陈霸先于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所建立,都建康(今南京),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交趾以北的地区。
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朝刚建立时(557年)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急。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势逐渐好转。
陈霸先于永定三年(559年)病逝,其侄陈文帝陈蒨即位,陈蒨大力革除南梁奢侈之风,使陈朝治稍为安定。天康元年(566年),陈蒨死,遗诏太子陈伯宗继位,于次年被文帝弟陈宣帝陈顼所废。
陈顼即位后,继续实行陈蒨时轻徭薄赋之策,使江南经济逐渐恢复。太建九年(577年),北周灭北齐。翌年,周陈在吕梁展开激战,周败陈,吴明彻被俘,淮南之地得而复失,江北州郡尽为北周所有。
太建十四年(582年),陈顼病死,太子陈叔宝继位,是为陈后主。后主不问政事,荒于酒色,陈朝*已江河日下。
北方的隋文帝杨坚积极准备灭陈。祯明二年(588年),杨坚命其子杨广等统军攻陈(隋灭陈之战),至次年攻陷建康,南朝陈灭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1:03

泊秦淮
作者: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比喻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犹《玉树后庭花》。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1:04

是指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朝,陈后主陈叔宝曾经作诗《玉树后庭花》在后宫纵情声色而不顾国家,导致亡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1:04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写得是南北朝时期的南陈。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