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5:4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7:16
甲:《介绍一处景物》。
介绍一处景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记事写人的记叙文中,适当穿插描绘一处的自然景色。譬如:课文《草原》描绘了草原山水美丽的景色,是为了衬托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似兄弟的情谊,……这类写景在全文中,文字所占的比例不大,可写的内容也往往只是某处景色的一个局部,或者只是这地方的某一类景物,某一两种具体的景物。另一种情况是,全篇文章主要是写某一处自然景色,这类记叙文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不少。小宋,你还记得有哪些篇吗?
乙:记得,记得,几乎我都教过。
甲:那你给我们介绍介绍看。
乙:譬如,《桂林山水》、《镜泊湖奇观》、《五彩池》、《海底世界》、《鸟的天空》、《记金华双龙洞》、《颐和园》、《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富饶的西沙群岛》……
甲:不错,不错。你记得很清楚,这些课文和一般的游记文章,全篇都是介绍一处景物,描绘山水景色,当然写景的范围有大有小,但写的目的大都是向读者展示美丽壮观的祖国山河,抒发作者对家乡风光、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场所的赞美,喜悦的心情。在小学作文训练中,也要求孩子们学会写一处景物。今天,我们着重就写景的第二种情况——全文主要描绘景物——来讨论如何指导小学生“介绍一处景物”吧。好吗?
丙:好,小学生每每读到优美的写景文章或精彩的景物片断时,会不免“啧啧”称奇,有时甚至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些优美的写景文章能把人带入美丽迷人的情境,波涛汹涛的大海,高耸入云的群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清澈见底的漓江,唱着歌流淌的小溪,到处是鸟声鸟影的鸟的天空,色彩缤纷的五彩池,……这些景色都使孩子们感到新奇,得到美的感受,使他们也往往羡慕这些文章的作者,也往往会想,要是自己也能把自己去游览过的美景写下来,那该多好!可就是心高手低,写不出来!
乙:这种情况还不是个别的,由于没有掌握为何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些孩子在文章里只是空喊些“美丽”、“可爱”、“迷人”,也有些孩子把一些“游记”中的词句、片断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的作文中,生活中的真景美景,观赏景色时的真情,*却不知怎么表达。
甲:那我们就先来谈谈,对小学生来说,“介绍一处景物”,最基本的,应掌握哪些方法。你的意见呢?
乙:我觉得,自然景物是种类多,层次多,色彩缤纷,多姿多彩,小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还有待于发展,如果观察时东看一眼西看一眼,就很难抓住景物特点,作文时就难免层次混乱,条理不清,写不具体了,因此,我们首先应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绘景色。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体现的方式和顺序主要有三种。一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景色的描绘一般都是记叙对景物的观察所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定一个描绘的立足点,也就是一个固定的观察点,随着目光的移动,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描绘。
丙:这种方法,引导小学生作文最常用,这就好比摄像机位置不同,而把摄影镜头由左到右或从前到后,由上到下或由远及近地进行拍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三味书屋》的作者对屋内陈设的观察描绘,《雨》的作者对屋外雨景的观察描绘,也都采用的这种方法。
甲:你记得很清楚,说的不错,按空间转换,有顺序地进行描绘,也可以随着观察者的脚步移动来描绘。
丙:这就是常说的“移步换景”法吧。
甲:对!凡参观,游览及观察比较复杂的环境,多用这种方法,有实际生活中还常常把目光移动和脚步移动结合起来描绘,这在课文中也有不少范例。用这种方法观察景物,能较好地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全貌与主要景物留下比较完整而具体印象。因此指导学生写游记、基本用这种方法。小宋,你再说说另外两种吧。
乙:好!第二种是按景物类别顺序观察描绘。譬如,课文《桂林山水》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写山水相映如“画卷”的美。
第三种是按时间推移顺序观察描绘。这种方法叫“时序法”,又叫“随时推移法”。这里的时序可以是年月、时日、季节,如:一天的早、中、晚、夜,一年的春、夏、秋、冬等等。用这种方法观察描绘,目的大都在于捕捉和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风貌,更全面地反映景色的整体美。
甲:对指导学生如何按顺序观察描绘景物分析得很具体了。我想强调的是,在教学实际中,要引导学生从写作的目的与景物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选用、确定接哪一种顺序去观察描绘。
指导学生“介绍一处景物”,解决了有顺序地观察描绘以后,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怎样细致观察、具体描绘景物,这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要指导学生努力发现和描绘景物的色彩特征。我们平时常说,要观察和描绘出多彩多姿的景物,所谓“彩”就是指颜色,“姿”即姿态。任何景物都有它自身独特的形状色彩,比如,同是山,桂林的山又“奇”,又“秀”,又“险”,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大兴安岭却是“群岭起伏,连绵千里”,“每条岭都是那么轻柔”,两处山景迫然不同,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捕捉各自的特点,再写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二是要发现和描绘景物的动态,树木花草在风中摇曳,长江三峡水一泄千里,黄山云海变化万千,还有,有时静止的景物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观察也还会给人动的感觉。三是要指导学生观察,认真体验景物在自己内心唤起感情、产生的种种感想。引导孩子们想一想那些飞泻的瀑布、拍岸的惊涛,那飘扬的雪花,洒落的细雨,醉红的枫叶,洁白的荷花……在自己心头唤起那些回忆和美好的遐想?
丙:这些介绍一处景物的基本方法怎样才能孩子们掌握,自主运用,逐步变成他们的能力呢?
甲:那就要靠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学习、运用了。在这方面,老师有一节课例是很有特色的,给人以启迪,在那节课上,她首先引导孩子们从例文的学习中领悟“介绍一处景物的方法”,让我们来看她的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 宽带宽带 窄带窄带
甲:看了老师这段教学录像,你对怎样才能让孩子掌握“介绍一处景物”的方法,你是不是受到些启发?
丙:确实受到很大启发,从教学中,可以看到这节课怎样具体地介绍一处景物,并且让学生弄懂要达到这一要求,可以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把印象深的地方写具体,二是写出由景物产生的联想。老师在教学中始终紧紧扣住这一教学重点,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通过引导全班孩子从对一篇例文的欣赏、评论,分析中逐步领悟,并逐步概括出这两种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地把方法告诉学生。
甲:说的好!老师这段运用范文,指导全班学习写景方法的教学设计,确实如小唐所说,很值得我们学习,她不是简单直接地传授作文知识,而是引导全班孩子积极投入评析例文的活动,经历一个逐步领悟、逐步概括方法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全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同学的作文,让小作者当堂朗读,全班欣赏;第二层,引导全班观看录像,回忆游园情况,逐段评析文章,弄清楚,周渝在作文中对树木、湖水,假山是怎么具体介绍的,哪几处写到了联想,同时,让小作者现身说法,谈写作体会,自己为什么能写具体的。第三层,在欣赏分析的基础上,自然训练写景的两种方法,这种安排很有道理。
乙:我觉得,顾老师在这节课上,所用的范文也选得好。这篇文章,较好地运用了写景的方法,符合这节课的教学要求,这当然是选例文的最基本的条件,更值得注意提,这篇作文所介绍的景物是全班孩子人人都熟悉的,文章的作者又是身边的同学,例文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这对于激起孩子们阅读,学习例文的*,和唤起生活的记忆,领悟作文中所运用的方法就很有积极作用。
甲:这个意见补充的很好。顾老师这样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孩子们从例文中领悟方法后,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地去回忆生活,尝试运用,逐步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让我们再看一段老师的教学录像吧,看看,她是怎样设计、安排的。
播放录像宽带宽带 相关视频:窄带 窄带
乙:老师这段教学设计安排得真好,她先是要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参观、游览某一处景物时拍摄的照片,回忆当时看到的情境,向同座位的同学介绍,既打开了思路,激起了倾吐*,又创造了条件,让每个人都能尝试运用写景的方法。
在这基础上,她组织全班交流,让几个孩子向全班介绍,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听思考;这段同学介绍得是不是具体?对介绍的不清楚,不具体的地方,她或是引导大家提出建议,可以补充些什么,或是鼓励大家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地方要问的”,再让介绍的学生针对提问回答,把内容说得更具体些,就在这样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对介绍一处景物应怎样写具体,怎样展开联想就逐步掌握了,就懂得怎样运用了。
丙: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回忆,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老师这样安排真值得我们学习。
甲:你们两位说得都很好。为了让每位学习生都能在讨论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写景的方法介绍一处景物,顾老师对动笔作文前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弄清思路、抓住重点、又作了具体帮助,让我们再看一段录像,看看她是怎么设计的。
播放录像相关视频:宽带 宽带 相关视频:窄带 窄带
丙:老师让学生在动笔行文前填一张表,很快就帮助孩子们把自己的思绪集中了,思路理清了,把作文重点确立了。这对使学生集中精力按这次作文的要求确实很有帮助,可以想见,孩子们这次作文一定写的很精彩。
甲:不错!老师在学生作文后,随机请几名先写好的学生朗读作文片断、交流、点评,孩子们写的还真精彩。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吧。
播放录像 相关视频:宽带 窄带 相关视频:窄带 窄带
乙:孩子们写的确实精彩。从怎样设计教学,指导学生介绍一处景物来说,我觉得,老师在这节课中,能根据指导写景的需要,积极而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譬如,老师用录音播放鸟的鸣叫,渲染公园的气氛,用录像再现景点方法;用投影展示照片,唤起对景物的回忆和想象,媒体的恰当选择和积极运用,使课堂和孩子们的生活紧紧联系起来了,使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在回忆想象中,领悟文字和事物的关系,有利于强化他们形象思维的发展。正因为这样,所以作文训练需求就落到了实处。孩子们的作文自然就写得精彩了。
丙:老师,我还觉得,从指导写景来说,老师采取了“学当小导游”的训练方式非常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样做,不但使孩子们倾吐感受,交流见闻的*得到了满足,而且激起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努力调动自己的潜力,尽心尽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以一个个兴致勃勃,课堂里气氛热烈。
甲:你们说得好,强调的这两点在顾老师这节课上很突出,这两点,对指导小学生学习如何介绍一处景物尤其有实际意义,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于怎样介绍一处景物的讨论,我们今天就讨论到这里吧。
UID251900 帖子1879 精华14 积分95331 阅读权限150 来自湖北 在线时间153 小时 注册时间2003-8-28 最后登录2011-9-9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追问要作文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7:16
三潭印月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又名三潭映月,面积6万平方米。四周围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水面划为“田”字形,建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岛上建筑精致,四时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美称。岛南湖面上有三个石塔鼎足而立,塔高2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有“月光映潭,塔分为三”之说。历来人们将这里比作神话传说中的仙岛,故此岛有“小瀛洲”之称,岛荫凝秀,园林精雅,文脉蕴藉,丰姿绰约,名列西湖十景,尤以仲秋时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而向为秋游者所必到。三潭印月园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积而成,周围环形堤埂筑于万历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面积7公顷,俯视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上园林而著称。洲上有“开网”、“亭亭”、“迎翠”、“闲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楼、台,石桥曲折有致,漏窗空灵深远,花木扶疏,倒影迷离,置身其间,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之趣。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杭州西湖泛舟,您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美境。是西湖上的三潭印月,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中秋月夜,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纸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影在湖中。等到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 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让人流连往返。 三潭印月,花木扶疏,步移景异。以其地处湖中,是领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绝妙处,更是观赏苏东坡诗中所说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晴光”与“雨色”的最佳处。 湖中三座石塔最初为宋代苏轼所建,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不使湖泥再度淤积,在堤外湖水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名之为“三潭”。 在三潭印月南堤之上,临湖而立。 “我心相印”是佛教语汇,意思为:“不须言,彼此意会”,也即通常所说的“心心相印”之意。亭前有石栏,凭栏瞭望,湖中三石塔亭亭玉立在眼前,广阔的湖面与远近景色也历历在目。亭柱上悬挂着著名作家周而复写的一副楹联: 山光静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7:16
三潭印月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又名三潭映月,面积6万平方米。四周围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水面划为“田”字形,建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岛上建筑精致,四时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美称。岛南湖面上有三个石塔鼎足而立,塔高2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有“月光映潭,塔分为三”之说。历来人们将这里比作神话传说中的仙岛,故此岛有“小瀛洲”之称,岛荫凝秀,园林精雅,文脉蕴藉,丰姿绰约,名列西湖十景,尤以仲秋时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而向为秋游者所必到。三潭印月园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积而成,周围环形堤埂筑于万历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面积7公顷,俯视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上园林而著称。洲上有“开网”、“亭亭”、“迎翠”、“闲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楼、台,石桥曲折有致,漏窗空灵深远,花木扶疏,倒影迷离,置身其间,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之趣。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杭州西湖泛舟,您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美境。是西湖上的三潭印月,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中秋月夜,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纸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影在湖中。等到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 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让人流连往返。 三潭印月,花木扶疏,步移景异。以其地处湖中,是领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绝妙处,更是观赏苏东坡诗中所说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晴光”与“雨色”的最佳处。 湖中三座石塔最初为宋代苏轼所建,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不使湖泥再度淤积,在堤外湖水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名之为“三潭”。 在三潭印月南堤之上,临湖而立。 “我心相印”是佛教语汇,意思为:“不须言,彼此意会”,也即通常所说的“心心相印”之意。亭前有石栏,凭栏瞭望,湖中三石塔亭亭玉立在眼前,广阔的湖面与远近景色也历历在目。亭柱上悬挂着著名作家周而复写的一副楹联: 山光静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7:17
三潭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