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6:11
共1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5 16:08
意思是:
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赏析:
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
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
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扩展资料
原文: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原文解释:
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5 17:26
意思是:
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赏析:
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
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
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5 19:01
人生在世,大家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信仰,我们都是不允许别人打破的,这是最起码的底线,有句话说得好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也就印证了那句话,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但是真的会有自己才知道的事情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解释的,也是靠着科学所不能解释的。那就题目中所给的这一段禅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述的一个悟禅的道理,菩提我们也只奥,是道家的一个鼻祖,是没有树的,只要心中的心像明镜一样,那就没有什么是不可希望的,本来世界上就是到出身都没有,那又是何来的灰尘呢?
这些话也就从侧面反映了人的心性,有句话说的好,叫做心性既是人性,心静也就一切都静了。其实,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在做些事情,心就是自己的心性,人的思想虽说是后天来培养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先天也是占据很大一部分的。
禅语曰,万事万物都是自性而起的幻术,万事的尘埃皆是自己身上的凡心所引起的。尘埃既是妄念,我们人类要是想在世上无语无求的活着,那就必须要断了心中的妄念贪念。
其实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修行者应该具备的是何种的心态才能才能修成大道。这也是修行者对于世界该有的认识,只要认识了世界,才能给好的认识自己的心性。
我们做人做事不要心中有任何*,心无杂念才是一个修行者所具备的,是一个修行者所应该知道的。同样的,我们普通人也一样,只有做到心无旁骛才能更好的接近成功。更上一层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5 20:52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这样就在最高意义上将般若的“空”与涅盘的“有”完全同一起来,也就是说那种永恒的“佛性”,其实就是“空”。从这种思想出发,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世间的意义上,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和合的产物;而在最高的理论意义也就是“实相”的意义上,则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宇宙间唯一无二的“空”理。这种空理是宇宙间唯一的真实,它处在众生之中就表现为众生的“佛性”,表现于万物之内则就是事物的“法性”。而对于“空”之“佛性”来说,由于它仅仅是一种空理,就不能用语言和思维加以分别,而是超出了一切语言思维可表的具体特征之处。而所谓的“染净”就正是这样的分别之一。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了。 慧能接受了《般若》的性空思想和《涅盘》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并把二者融合为一。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慧能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颂。所谓“本来无一物”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假象,没有一法为实有;所谓“何处惹尘埃”,则特别强调“尘埃”也不是真实的,没有染与不染的分别。总之,他是主张佛性本净,为唯一的真实,故没有尘埃,也没有尘埃可染。因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现出来的,唯此为真,其他皆假。所以,众生只要认识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认识了“空”理,就能觉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看法,反对神秀所说。神秀把身体看作是“菩提树”,把心当成是“明镜台”,从正面肯定了事物是存在的,这就是主张“有”了,从而违背了般若“缘起性空”的原则。另一方面,神秀强调“尘埃”的存在,也就是把世间可染之物执为实有,这也与般若的原则背道而驰。另从慧能的偈文,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要简化修行程序,既然心性不存在净垢问题,也是不必通过修心以断除情欲烦恼,故修习可在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可在日常生活中顿悟成佛。神秀的修行方法则是渐修,是“时时勤拂拭”。这也反映了二者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5 23:00
谈谈我自己所感悟的看法吧!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首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是给予修行者一种心里上的坚定信心,“时时 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告诉修行者不要使自己对佛法信念有所动摇。这句话是 说给修行者对于佛法本身的认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这段则是说明世界万物皆由心生的道理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告诉修行者世界万物皆为虚象。“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句则是告诉了修行者对于存在这世间需要持有的心态是如何的 !这句话是说给修行者对于所在世界本身的认识的。 联系前后两句总的要告诉世间人门意思便是! 一定要坚定不移的相信佛法,这世界万物皆为虚幻之物,没有必要去过多忧虑, 唯有实习佛法看清楚心中的“菩提树”才是真正的*。由此也应征佛法的唯心 理论! 楼主放了一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错误, 对此认识不够。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指心中有尘世杂念)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尘世杂念如何能用力擦 除呢?)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这句最重要便是佛指导的语言,心 中的杂念并不是将心抛弃就可以祛除的,尘世杂念本来就是不存在的,那你心中 又如何来的杂念呢?这说明叫他区分尘世及佛法的界限,只有认识到了“尘本非 尘”才能作到“何来有尘”这尘是一种意念是一种扰乱人心的观念,只有看破红 尘才能真正抛弃杂念做到心中清静,做到心中无尘看清自我之真心,看破世间万 物虚像) 我所理解的意思就是如此!希望能对楼主有所帮助!其实楼住也应该做到“尘本 非尘,何来有尘”!本来佛法就是一种很主观的心理上的东西!悟法讲究的也是 一个人对佛法自身的认识多少而不是他人对佛法的认识!这样楼主给尘埃染指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01:41
首先要了解慧能大师的一生
慧能临终时有一偈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其实已经道破天机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必用清规戒律来束缚自己的内心。佛教是为了引导凡夫入门的方便法门,是引导人向善的一种道,本质也是一种空。若是迷信这一套表面的方法,则不得涅槃,无法超脱。所以佛教还有一句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04:39
这是怼神秀大师说的!原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人没在成圣之前,神秀大师说的有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07:5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一一慧能大师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作功夫,若在纸上寻佛法,笔尖沾干洞庭湖。
一一一一《禅宗七祖谈禅》
凡尘注:“本来无一物”也好,“达摩西来一字无”也罢,明了偈语真义,须须地参悟一题:既无一物如何说无一物?
正是:
无一物,无一物。
原来一物一切物。
说无一物已是左。
向上一路是正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11:25
我的理解是,这是两个年龄段的悟性,神秀代表年玲旺盛的一辈,他悟出的是自身的修养,而悟能法师代表了老辈人的悟性,这人老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是了,告诉后辈修行人要好好修,修自性,修身心,做个好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15:13
本来就没有一种树是叫菩提树的!菩提树是指僧人在树下参透顿悟,而这树可以是任何树种,所以才叫菩提树!镜子也是,你不去照它,是不是也是什么都没有?如果你心静如止水,那来什么风?这风就是尘埃!一一万物皆由心生,我的理解是我们要自己控制好心中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19:18
解释的透彻,一切皆空是修行的结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23:39
菩提本无树 明 镜亦非台
一个人在人间惹是生非,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找来的。“菩提本无树, 明 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要懂得,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唯心所造,因为你有此心了,才会有此意。因为你有了这个意念之后,你的心中才会有尘埃。
我们学佛人要懂得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随顺,就是什么事情都要随意,顺着缘分走。实际上,我们惹出很多事情来,就是因为我们想不通,我麻烦,我难过,我心里不舒服,我就不想 做。所以,你不顺着这个因缘走,接下来你会越来越烦恼。
在实际生活当中,随顺还可以用在度众生方面。你在度人家的时候,你也是一种随顺。随顺是什么?就是说,人家要学心灵法 门,你就顺着人家去度、去讲;人家不要学,你就不要去度他。否则的话,你会执著,你的功德就会有漏。
*接下来跟大家讲,因为我们是众生,我们一定要忏悔;因为我们是众生,我们才会惹尘埃;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物掺杂在心中,我们才会要忏悔;没有众生,我们就不可能要忏悔自己做错的事情。
忏悔分成有相忏悔和无相忏悔。一个是由内心到外都要忏悔,一个是真忏实忏。有相忏悔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有愚痴、迷惑、骄狂、嫉妒,这个都是有相的,所以要忏悔;我们太骄傲了,我们迷惑了,我们做错事情了,这叫有相忏悔。无相忏悔是从心里来忏悔。你心里因为有菩提,所以你就要懂得怎么样来用自己的佛心对照自己生活当中所有的言行举止,还有思维,所以,无相忏悔不但要去除愚痴、迷惑、骄狂、嫉妒,而且忏悔人忏悔过后要不断地进步,不进步这个人就会很快地变得愚痴。无相忏悔是一种觉 悟,内心的悟性。所以,进步的学佛人才会有心量,气量特别大。*问你们,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碰到一点事情马上跟人家说: “对不起,我做错了。”你说这种人的心量大不大?还有些人做错了事情,永远不肯承认自己错了,你说这种人的心量大不大?
忏悔是锻炼心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经常跟别人说“对不起”,这个人能进步啊,经常说自己是错的,这个人才会改变自己。所以,要把自己的心量增加到无尽无量,就是没有尽头。也就是说,一个人谦虚要谦虚到没有尽头,要无量,任何的事情我都能接受,就叫无量;任何人对你怎么样,你都要能够接受,这就叫“无量”。要记住,无量之后,才会没有边啊,叫无量无边。看看大海,有边吗?没有。
众生和我是无边无际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众生跟我们的缘分不知道多少年以来已经有了,因为我们过去可能都是做过菩萨、做过佛的,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懂得怎么样对别人好,实际上你就是不懂得佛法、因果。所以,要常忏悔,把每个人都视作未来佛、过去佛、现在佛,你才能真正地断掉自己的贡高我慢之心。要自度度他,先把自己度好了,你才能度别人。
众生要断烦恼,修行人更要断自己的烦恼。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你不懂得断烦恼,那么,你根本无法让别人舍去烦恼。修行人的烦恼不停地在增长,很多人说,那么我不修行, 我就没烦恼。 你们说, 不修行有烦恼吗?烦恼会比修行人还要多,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是会让你感受到烦恼的存在,但是很快地你就会消除烦恼。就像很多人在没有学医之前,他根本不知道空气当中有这么多细菌,等到他学医之后,他会感到很痛苦,他都不想呼吸了,因为空气中有这么多的细菌,所以他只能带一个口罩,道理都是一样的。当你看到这么烦恼之后,你才知道怎么样来回避他们。刚刚看到烦恼,你会很痛苦,这就是学佛后不一样的地方。
修行人如果一直不往前进,在退步,他就是凡夫了,所以,没有烦恼,你修行就是无上。无上是什么?一直在往上,有烦恼的人,他不会一直在往上修的。你们去看一看,很多天天有烦恼的人,他的心量不大,气量不大,整天烦恼不断。所以,只有去除烦恼,让自己懂得什么叫圣贤、什么叫心量大,愿力才会增大。很多人为什么许愿之后还不灵呢?因为他的愿力太小,他在放生的时候还在想,“我是买小鱼呢,还是买大鱼,我是怎么个救法呢?我每个星期都在放生,我每个月都在放生啊”。这些让自己自圆其说的话语,实际上统统地会让你的气量变得越来越狭小。
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没有冤家,没有仇人,没有人间所谓的怨,也没有人间所谓的恨。要明白,全是冤结,全是因果啊,你为什么非要把它分成冤和家呢?你为什么还要去给自己找这么多的烦恼?我们没有仇人,因为我们不对别人不好;因为我们从来不跟人家去作对,所以,我们没有冤家;因为我们从来不恨别人,所以我们无怨无悔。很多歌曲里唱道“无怨无悔”,其实无怨无悔就是一个境界啊。妈妈对孩子有怨恨吗?孩子有时候这么难带、这么可怜,这个孩子这么难带,妈妈有怨恨吗?这就叫无怨无悔,那就是境界。
如果我们在生命当中没有怨,也没有恨,*告诉你们,实际上你们很幸 运,因为你们已经没有下一次在六道轮回的种子了,所以你们就不会愚痴,就会清净心灵,就会圆 满人生,你们就会求光 明,就是心里整天都是光 明的,你们就会利益众生,你们就会慢慢地觉得自己不执著了,没有烦恼了。多忏悔吧,忏悔会让你们摆脱六道,这就是忏悔的妙用。
要看住自己的心,要看见自己的佛性。*今天想跟你们讲一讲,什么叫“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往无住,这就是佛性。*跟你们解释一下。 首先, 佛性是在本性里面的, 对不对?那么本性里面是在心的意识当中,在八识以内,实际上,阿赖耶识就是佛的本性开始的地方。那么,*问你们,本性动了没有?从来没动,每个人都一样,对不对?
那么本性有没有静啊?它一直在里面,它是从来不动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它是不动的。你们去看看镜子,如果你不去照镜子,镜子里面哪来的人啊?你照着镜子,你就发现里面有一个人了。你拿镜子去照任何地方,你就会发现,原来镜子里有这么多的事情啊?你把这面镜子藏起来、不用了,是不是就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你的心里啊?你没有看到,没有闻到,你是不是就没有了,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