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2: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2:53
2016-05-23 作者: 付玉婷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欧洲许多国家,博物馆是占比最高的游览内容。而在中国,5月19日的中国旅游日又恰好设在国际博物馆日的第二天,于是有人对这两个节日的热闹程度进行了对比,并为不少博物馆门可罗雀的现状表示痛心。这种心情虽然可以理解,仔细分析,却又不能一概而论。
博物馆日与旅游日的设立初衷,都在于推动全社会对相关领域关注程度的提升。2011年的首个中国旅游日,包括景区、景点、酒店等在内的不少涉旅企业,对在这一天提供免费或优惠还抱着十分不情愿的态度。五年过去,无需*提前动员,为公众提供免费的旅游体验变成越来越多市场主体自觉自愿的行为,不少企业甚至主动将免费时间延长至旺季到来前。这样,即便旅游日当天碰不上休息日,人们也无需再为此感到遗憾或不满。
能够产生这样的变化,与节日设立后的推广宣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恐怕还是产业自身发展的大逻辑在背后起着推动力。日前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上,中国旅游交出的一组组漂亮成绩单令人惊喜: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国际旅游从单一入境发展为出入境并重,旅游真正实现了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向“大众刚需消费品”的转变。当旅游消费成为全民化的经济生活行为,旅游模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门票经济”不再吃得开,度假、休闲等深度体验成为新的市场热点。反映在旅游日上,便是如今这幅“供销两旺”的热闹景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与旅游类似,我国博物馆的大众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超过4500座,基本保持了年均增长100余座的速度。另一个指标是观众量,尤其在2008年实行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全国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数量近5亿人次。不过,如果硬要拿这个数字同一年40亿人次的国内游客数量相比,显然忽略了博物馆与旅游的内在差异,有些强人所难了。
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60%的人出游目的是看文化。不少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还有些地方博物馆本身就专为游客设计建造,展示内容多为地方民族风情。从这个角度讲,博物馆确实能被看作是旅游景点的一种。但“大众化”之外,博物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的属性,决定了大多数博物馆有着自身专业化的需求,这又使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产品。专门性和纪念性的博物馆,其设立的初衷并不是作为游览场所,普通游人的纷至沓来,至多也只能算是一项意料之外的收获。
而且,发达国家的不少博物馆以将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而闻名,这项功能的体现,也很难只以现场参观人数的多寡来衡量。以法国卢浮宫为例,虽然展厅里的学习和培训项目也很出名,但在此之外,卢浮宫设置了网站上的专门栏目,提供免费的馆内藏品高清图片、视频以及研究资料的浏览、下载和使用;如果将疑问发送至网站,还会有专家解疑答惑直至问题解决。一大批无法亲自去现场参观的人因此受益。
不过,应该意识到,物质生活的改善,除了体现在出游人数和频次的提升,同样也体现在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证明是,近几年在博物馆,除了外地游客,还能见到各种各样的本地观众群体。当看重博物馆“文化”属性而并非“游览”属性的群体日益庞大,此时的博物馆,如果还一味将馆内的“冷清”归结于其本身典藏、研究的专业化属性,显然也是一种无视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不合时宜的行为。
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转一圈,别说卢浮宫的上述服务内容,就连说明书等基本介绍资料都很难齐全,观众即便有心认真观展也无从下手。从这点看,这些博物馆反倒是自己把自己摆到了无异于普通景点的走马观花即可的位置,也就无怪乎人们会用游览人数的多寡来考量它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