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2:45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6-23 03:14
过春节就要了解春节才行,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春节文化内涵和中华民俗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谁知道春节文化内涵和中华民俗知识啊
相传在古代,那时还没有季节时令的具体划分,因此庄稼人无法准确的推算节气来帮助农务,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境贫寒以打柴为生,心想把节令定准,有一次他打柴观察树的影子,受到启发制作了一个日晷,来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遇到雨雪天气往往会影响测量结果。后来他上山采药的途中发现泉水滴答的响着,回到家便做了一个五层漏壶,从此他望日冕,观漏水,一天又一天,渐渐的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来一遍,最短的一天就是冬至。
那个时候的天子叫祖乙,节令的失常令他非常着急,命众官商议,节令官叫阿衡,他并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边推说是人们行事不慎得罪了天神,祖乙命令百姓虔诚跪拜,斋戒沐浴,以得到上天的宽恕。但是时间长了并不见效。这时候万年忍不住了,带着自己的日晷个漏壶去见祖乙。
万年向祖乙详细说明自己的发现,得到祖乙的认可,命人建起了日月阁,并拨给他几名仆役一同观察记录,此事被阿衡得知,嫉妒下便起杀心,他雇用刺客去日月阁刺杀万年,但是由于距离太远,只是伤到了万年,祖乙听闻此事大怒,命人将阿衡收监,随后便去日月阁探望万年,万年遥望星空感慨道:现在已是午夜十二点,日月如梭,稍纵即逝,冬天要过去了。祖乙也赞同道:是呀,辞旧迎新,春天乃是四季的开始,也应该有个节气,让天下百姓明白,好好珍惜呀。就叫“春节”吧。
后来万年伤愈后,又推算出闰月 闰年编出太阳历,他死后祖乙便名人改作“万年历”以纪念万年。所以民间也称“春年”为“过年”以纪念万年。
中国春节的民俗文化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发展民俗文化的经济意义
每个名族对其名俗文化具有归属认同感,在传统节日时消费欲望会增加,就像过春节时人们都会回家团聚,采购年货,买鞭炮一样,刺激了消费,又带动运输产业的发展,这些就是经济意义。
举些简单例子:过清明。现在国家不提倡烧纸钱,鲜花祭祀应运而生,鲜花产业就发展了,全国那么多人过清明能不赚钱么。
又比如现在月饼很贵,不过每逢中秋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买,因为自己要吃又不会做,出于礼尚往来还得送亲友,所以一经商家包装,利润就更大了。
民俗文化嘛,就是一大堆人凑一起热闹。中国那么多人,逢年过节还怕不花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0:22
春节有的文化内涵是拜岁,开门炮仗,斋日,聚财,开年(开斋日),姑爷节,拜年。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西晋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不同的地方,春节习俗也是有区别的,如北方春节吃饺子,据说与张仲景有关;南方春节吃醪糟,醪糟的历史更悠久。
过去人们除夕守岁分岁酒,分的就是当年所酿之新酒,一般是米酒,也叫醪糟或酒酿,而不是现在的老白干之类。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农耕文明历史文化内涵。农耕文明时代,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年复一年,岁岁如是。
人们生活节奏慢,辛苦劳作之余,偶尔会在小的节日里聚会宴饮一下;更会在丰收之际,尤其是除夕、元旦(指农历大年初一)时祭祀天地祖先,爆竹声中一岁除,把酒话桑麻,总结过去,同时积极谋划来年,憧憬未来,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纳吉庆。
那时的节日,节味浓,人情味更浓。现在城里过节,节味不如农村,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城市化以后,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快,人人之间缺乏过去那种淳朴的人情味,加之城市景观与农耕文明时代的田园风光、“四合五天井”民居等建筑也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