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与细胞绪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2:50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0:12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开篇没有绪论,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家访谈,通过邹承鲁院士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过程,渗透科学家的勇气、创新、团队合作、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为国争光、为人类作贡献的志向。没有领悟新教材编写意图的老师们,要么是让学生自己随便看,要么轻描淡写地带过。实际上以“科学家访谈”代序是对传统教科书的绪论(或前言)的突破,见人、见事、又见精神;有知识、有过程、有殷殷的嘱托。它对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2、3以及选修课甚至终身学习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岂能不重视?如何上好这一节课呢?
一、 学习《新课标》和新教材悟出的相关理念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端,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该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不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物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是生物课程的特点。
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标准》指出在高中阶段特别强调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以及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 封面目录导入,初建系统论,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封面是“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和“分子与细胞” 字样,学生未打开课本前,先让学生猜猜该图是什么,引导学生到教材中找答案,简单介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如均有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为“科学家访谈”、“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必修1《分子与细胞》等的学习埋下伏笔。
打开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目录,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精美的画面,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灵活应用,适当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热情。
由目录附图引发的思考:
1、植物叶片是绿色的,是因为细胞中有什么?(图:高倍显微镜下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2、血液是红色的,是因为血液的红细胞中有一种什么蛋白质?(图:血红蛋白)
3、同学们(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图: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
4、同学们(动物)细胞的最外面是什么?(图: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5、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场所在哪里?(图:叶绿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6、同学们体内的细胞有寿命吗,细胞如果死亡了,如何产生新的细胞来补充?(图:动物细胞有丝*)
必修1《分子与细胞》强调从系统的视角来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把细胞作为系统的功能(物质、能量、信息); 基本的生命系统( 系统的产生、发展、消亡)。其中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通过封面、目录的粗略学习,使学生对必修1《分子与细胞》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建立系统论。初步感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全书乃至整个必修、选修课程打基础。
三、 引导体会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激起深深的思考
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中,最吸引学生的是“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邹承鲁院士亲笔签名”、“1966年人民日报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报道”、“结晶牛胰岛素图片”和“邹承鲁院士神采奕奕的相片”。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关注上述图文,然后让学生边阅读边交流,每位同学用小纸片写出想问的问题或感触,教师收上后选择其典型回答或分享。当然课前教师要作好充分准备。
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中,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见人、见事、见精神;有知识、有过程、有殷殷的嘱托。“见人、见事又见精神”,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大科学家锲而不舍、大胆创新的精神,也感受到大科学家殷殷的嘱托,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吸引更多的生物科技后备力量。一席谈中本人认为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办老实事,说老实人话,做老实人”,若启发得当,对未步入社会的中学生来说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应该用最重的语言来启发。例如:
联合国教科文组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得非常深刻:什么是人才?人才是由“人”和“才”两个字组成的,“人”同“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有“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这种人更不能叫人才。我们当然希望统一,希望是“人才”,但如果要两者选择一样的话,我宁肯他是人没有才,也不要他有才不是人。越是有才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所以人才人才先要*,其次才是成才。
教育家孙云晓曾说过“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他就是表面辉煌,随时也可能崩溃。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担负起既教书,更要育人的重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是这样做的:我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要求,因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行,因此我强调理想信念,强调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我提倡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要求学生不能随意更改数据,更不能抄袭别人的成果,要求学生讲诚实、讲良心、讲气节。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句经典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办老实事,说老实人话,做老实人”的精神应该始终惯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生物课堂成为既传授知识面,又教学生做人,这是本人一生的追求。
四、 利用新闻信息,引入更多更广的思考
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的一代新人。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应注重与实际的研究应用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新闻,无疑是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最佳的桥梁,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可以渗透以下几个来自报纸的新闻事例:
标题
来源
教学目的

想当工科博士,先要熟背《老子》
广州日报
针对当今社会上非常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感情人才。算是邹承鲁院士“办老实事,说老实人话,做老实人”这句话的一种理解。

你想健康吗?请喝水。
广州日报
人们的习惯是等到口渴才饮水,实际上当口渴时,体内已经缺水了,建议学生白天要定时定量喝水,为学习化合物埋下伏笔。

饭后立即工作,大脑迟钝记忆力差
健康报
建议学生工作应有张有驰,注意饭后适当休息,为血糖有关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增城除了太空稻还有新技术“放大镜育出最贵米”
增城报
介绍学生身边的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将来主动投身参加家乡建设。

医院来了不少荔枝病患者
广州日报
荔枝是广东特别是城增的特产,荔枝好吃,但不能过量,否则可能会刺激体内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而导致头晕、全身无力甚至昏迷等。为血糖有关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青少年趁热让身高“蹿一蹿”
健康报
强调锻炼增高,熬夜阻碍激素分泌难长高的科学道理,为生命活动学习埋下伏笔。

不爱饮奶令广州仔矮过日本仔
广州日报
告知学生广州人应该改变饮食习惯,重视饮奶,一杯鲜奶胜十碗老火靓汤为蛋白质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中的生物问题时,应注意从生物的角度,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教师不仅是生物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信息的鉴别者、育人的教育者和道德的示范者,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育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新闻问题,可以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生物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而且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下课铃声响,而学生物思维未断。
五、 介绍教师个人成就,促进“亲其师,信其道"
无论古今,生亲师,才有可能学好"道",每当接到一个新的班级,第一节走向讲台时,经常看到的是学生怀疑的目光,这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如果不打开这种不信任的局面,那产生的负作用是可想而知的。要使学生信任教师,亲近教师我,打开相互间的心理隔阂,尽快地融洽起来,形成情感的交流,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本人的做法是,坦诚地介绍师个人成就,在第一节课就羸得学生的掌声。
第一节课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上一届学生的生物高考情况,要尽量找出亮点,比如,尽管我校选学生物的同学都比较差,但2004年高考中我所教学生物高考生物成绩优异,平均分为623,700以上的有22人,本人还因此被邀请到广州生物教研大会上作高考经验介绍,这是我们学校想都未曾想过的。学生听到后,热烈鼓掌。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上一届学生高考成功的案例,当然还关心教师是否是高级教师等。如果时间允许,老师们都可以灵活介绍。总之要让学生尽快了解教师,相信教师,适应教师,快速度过磨合期。
六、 鼓励学生多读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最近一次家长会,家长们互相交流了许多有益的做法,也提出不少困惑的问题。其中一位家长谈了他对现在的孩子没有时间读书的担心。说到激动处,他猛地站起来,神情严肃地说道;如果不读书,即便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也是一个有文化的野蛮人!几天来,本人一直想着那位家长的神情,脑子里回响那句铿锵有力的话。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书,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提高完善自己。书是人进步的阶梯,在书中可以找到无限乐趣,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会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
在第一节课中鼓励学生多读书,向学生介绍与生物有关的好书报,如《生物学通报》、《生物报》、《大众医学》、《生物学教学》、《普通生物学》、《达尔文传》等。目的是使学生的视野开阔,遇到现实问题能用所学知知识灵活解决。更重要的是使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在生物学领域有所创造,有所发现。作为教师更应该多读书,多积累,使自己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说服力;才能左右逢源,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特别是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学生的求知源也远远不是原来的主要对教师的依靠。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搞好专业的同时对相关学科和英语、计算机等知识也要有一定的掌握,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仅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了,必须有一条清新的河流甚至更多,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这个成功,我们需要用心去准备一生,希望能与同行共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0:12

我服了,还真玩命呀,就为了20分,我还是拿我的两分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0:13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