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讲求的意境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2:4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18

“意境”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通过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美丽境界,同时也是人思想感情的陶冶。
“意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可见其最早源于文学作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更早的接触到了这一美学范畴。唐代的王昌龄的《诗格》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明代朱成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概念。到了明末清初,王国维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古代诗论,并结合西欧美学成果使意境说更加系统和完善。
山水画自战国时期出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古代画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五代至宋元时期,山水画便开始接触到“意境”的问题。“意境”的范畴一经诞生,便成为山水画的最高追求目标之一,从而使山水画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情调。
五代时期的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真景”说,他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主张“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并阐明“真者气质具盛。”其作品《匡庐图》(传.现藏)虽然还带有早期山水画刻板、凝滞的特点,但从山石的结构,树的形态,峰峦的转折机透视变化上,刻画得都很具体。表现了“上突危峰,下瞰穷人”的真山真水。反映了他“贵似得真”的艺术主张。又如关仝的《秋山晚翠图》(现藏)山石兀立、气势*人、山泉栈道、流转有序,有可攀之感。与荆浩相比显得更为真实自然。这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能使观者谓之感染,引起共鸣,产生丰富的想象。同时也是意境美的生动体现。
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趋于完善。其中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开始具体的阐发了“意”的概念。他说:“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其所绘《早春图》(现藏)为郭画之精品。他自出胸臆,以轻重浓淡的笔墨,表现烟树春梢,小桥曲径,行旅踏青,使人如面临春风,引人入胜。由此可以看出郭熙的山水画已经接触到意境的问题。而《林泉高致》则可以视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发端。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