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当中的短篇文章 80字以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0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1:02

谈现场管理抓安全——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当中
常言说得好,“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两句普通的谚语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任何错误和过失,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不以为然到悔之晚矣的变化过程。安全工作也是如此。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并不都是一开始就能引起注意的。小错酿大祸,这是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一般规律。因此说,控制住现场生产安全环节,就消灭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然而,控制现场安全生产环节,必须从隐患苗头抓起,从落实岗位责任制做起。一位从事地质监督工作的专家说,油田发现的事大不大?大!但是这大有时就来自一两粒油砂。如果把这话借用一下,反过来说:有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就在于一个装置的省略、一个规程的违反、一个操作的失误。重庆“12·23”罗家16H井重大井喷责任事故查明后,让石油钻井行业的人们不免“以手抚膺作长叹”。不是吗,如果现场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控制住了,每一个应该负责的人都尽心尽责了,这样的常识性错误怎么会发生呢?难怪一些职工在总结这次事故教训时说,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环境和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石油战线“三老四严”的精神不能丢,岗位责任制的传统不能丢。
所谓隐患,就是事故尚未发生时的可能因素。消除现场事故隐患,必须把功夫下在现场,下在事前。实践证明,抓现场、抓苗头、抓事前,这是消除现场事故隐患最有效的措施。其核心的经营理念是以人为本,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个核心经营理念,是企业安全生产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在”变为“自为”的内在动因。
事实上,我国石油战线曾经创造和探索出许许多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在实践中创造了许许多多切实可行的规范和标准。比如,物探施工生产中的“作业指导书”等,都是从现场标准化出发进行生产管理的好做法。问题是如何在长期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中持之以恒、不打折扣、事事落实。最近,集团公司进行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明确提出检查的详细内容,其中许多内容都是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所必须掌握的。例如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情况,执行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情况,基层干部、员工对操作规程、技术规范、安全知识掌握情况等等。相信人们一定能举一反三,吸取事故教训。但是,如果从建立长效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机制角度考虑问题,应该特别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大力强化生产和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各级领导人员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作业现场,强化对要害部位、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和监控,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生产设备和装置的管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科技进步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安全事故应急现场救援预案。着重做好钻井、炼化装置等特种设备以及公众聚集场所等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审查、修订和完善工作。尤其要对施工作业、生产装置出现突发事故可能给周边地区群众、建筑物、设施等造成的危害,以及事故发生后周边人员的紧急疏散、撤离路线、应急自救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修改和完善。做到一旦发生险情或事故,能够科学应对,妥善处置。
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讲的是道德层面上的哲理,但用在抓好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上也非常贴切。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岗位做起,现场查隐患、管理查漏洞、干部查作风、工人查操作,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立即整改、立即落实,真正做到把重大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用更加严细科学的生产管理规范,继续树立中国石油良好的声望和信誉。
——————————————————————————————————————
往往在一些重大安全事件发生后,总有相关的规定、禁令等出台,这是必须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们要以“铁的制度、铁的面孔、铁的处理”,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杜绝“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基层员工高枕无忧、规章制度束之高阁”的现象。规章制度的建设及不断完善,重在培育一种良好的安全工作生态,重在发挥长效作用,切切实实提高安全工作水平,做到可控、能控、在控。

  “船到江心补漏迟,事故临头后悔晚。”我们不能等更大灾难发生后才“惊起而长嗟”。殊不知,不发生事故便罢,一旦发生了事故就会令人们措手不及。虽说是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不待亡羊便“补牢”岂不更好?“常添灯草勤加油,常敲警钟勤堵漏。”安全生产要常抓不懈,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和侥幸心理。

我们要善于发现影响安全的一切“蛛丝马迹”,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预先制订防范的对策和措施,将各类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这样才能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做到防患于未然。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