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1:18
疫情当下,口罩难求,更何况是医用级的N95口罩。而不少车企,在近期纷纷推出号称能提供“N95级甚至N99级“病毒防护的新车型,一时也成为众人争议的焦点。“过度营销”、“误导消费者”、“蹭热点”、“发国难财”……种种评论不一而足。为何一个普通的产品技术升级,放到抗击疫情的语境下,会变了味道?此前慷慨解囊捐钱捐物的车企,为何又在这件事上成了公众指责的对象?
疫情当前,车企该不该“蹭热度”?
何谓“蹭热度”?不带感*彩来看,它是一种最基础的营销方法,一个人、一家企业连热度都不会蹭,还做什么营销?
在大众认知里,“蹭热度”天生带有一种贬义。特别是放在疫情这个语境下,很容易跟“发国难财”联系在一起。
但公平的说,在疫情初期,各大车企纷纷捐钱捐物,算不算一种“蹭热度”?也许你会说,企业公益行为不等于蹭热度。但严格来说,企业公益也是一种营销行为,营销学里甚至还有“公益营销”这个门类。企业做公益的目的,除了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社会形象,更长远目的,仍是企业与社会和每个人和谐共处,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
公益捐助,和车企推出N95汽车一样,是面对疫情肆虐,车企的两种自然反应。区别只在于对象不同、起作用的周期不同。本质没什么区别。为何会前者一片赞扬,后者一片质疑,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呢?
我觉得事情的关键在于,在咱们习惯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里,“义”与“利”往往是对立的,大义面前,耻于谈利。反之亦然。
套用到当下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疫情面前,车企捐钱捐物是OK的,但追一追热点,为了市场需求推出的“抗病毒汽车”,就是炒作、不合时宜、过度营销……此之正所谓,大义面前,耻于谈利。照此逻辑,“发国难财”的帽子,可以扣到疫情之中,任何带有逐利性质的商业活动。
义与利的对立统一,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之,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些都说明,孔老夫子义字当先,但也不耻于谈利。甚至为了富贵,甘当“执鞭之士”(赶马车的人),
孔子和子贡的故事也流传甚广:春秋时期鲁国有个人道主义规定,凡是在国外看到有鲁国国籍的奴隶,任何人都可以将其花钱赎回,然后到鲁国国君这里报销费用并领取奖赏。后来子贡有一回赎回了几个奴隶,但是因为子贡自己不差钱,再加上觉得这是善举,不好意思去找国君要钱,结果就被孔子批评了。孔子说,你这样做,让那些没钱的人怎么想呢?
“如果人人都象你这样,那以后谁还好意思向国君要钱呢?没钱的事,谁愿意干呢?没人愿意干了,那鲁国的奴隶们,以后由谁来拯救呢?”
义和利永远无需对立,面对疫情,车企该不该推出N95汽车来“蹭热度”?这个问题,就跟问车企该不该捐钱捐物一样,都是企业当下面对疫情的合理选择,此种热度,蹭之有益无害,可以大蹭特蹭!
退一步说,即便车载防病毒技术还不完善,但有总比没有强。
“车载N95口罩”,是不是一种误导?
客观说,车企“蹭热度”没问题,但应避免的是什么呢?是虚假宣传、是误导消费者。
“车载N95口罩”的提法,一提出就引起了专业人士的质疑和打脸。从专业角度讲,车载空调滤芯,过滤防护效果无法等同于医用N95口罩。
先说什么是N95。N95是美国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标准,对非油性颗粒物“气溶胶”具有95%以上的过滤效率,才能认定为N95。符合N95标准的口罩,称为N95口罩。国内有自己的KN95标准,基本是一回事。
很多车企现在依照的认证标准就是“CN95标准“,是一家名叫“华城认证“的第三方机构,号称推出“国内首个达到N95级别的汽车空调滤清器过滤效果分级认证”,其正式名称叫CN95认证。
不得不说这个名字起的有点鸡贼。CN95和N95只差一个字母,乍一眼看上去挺像一回事。但是,华城认证本身就是一家企业,隶属中汽中心检测事业部。企业推出的一种认证标准要作为行业或者国家标准来推行,本身站不住脚。
而且,CN95的测试方法也被质疑,知名汽车空调滤清器供应商“科德宝”撰文指出其错误,其大意为:CN95的测试中,测试介质用的是粉尘。而非N95用的氯化钠气溶胶。相同滤芯,0.3微米的粉尘过滤效果要远高于气溶胶。如果粉尘的过滤效率达到95%,换成气溶胶的话只有71%。
科德宝也指出:再高效的车载空气过滤器,也无法有效隔绝病毒飞沫。车载空气过滤器的设计是为了隔绝空气污染,而非隔绝病毒。
此外有部分车企宣称采用的“国标GB/T 32085标准”,也是空调过滤器标准,其测试方法和CN95相同。
说到这里就明白了,一个是医用领域标准,一个是空气过滤器标准,两者不是一回事,硬要扯到一块儿,真不太合适啊!
但是,能否说车企就是在虚假宣传呢?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如果车用空调使用了高等级的HEPA滤芯,对于过滤0.3微米以上的颗粒可以达到95%甚至99%的效果,至少过滤个飞沫(大小在0.5微米以上)多数情况下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严谨一点,应该说是接近“N95级防护”。此外,也有一些企业例如长安欧尚用的是《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这是一个正规的口罩标准,更接近于医用N95。
那么,车载空调有没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医用N95级呢?其实技术上一点都不难,例如比亚迪和五菱转型口罩厂,分分钟就能批量生产N95口罩。但问题是,你愿意每个星期都换一次空调滤芯吗?
为何汽车圈会出这种事?
笔者以为汽车圈出这种事不奇怪。我们还缺乏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远的不说,插电混动车百公里不到两升油,这么大的测试bug,这么严重的误导,不是一直堂而皇之被当作行业标准而推行吗?C-NCAP这样的五星批发部,不是一直都是汽车圈内唯一认证的专业碰撞测试机构吗(中保研毕竟不是这个圈子的人)?
汽车圈为什么要急急忙忙搞一个自己的CN95车规级防护认证?有需求就会有研发,有研发就需要有标准,有标准就会有话语权……这背后是什么,可以自己想。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既然有标准可依,大家都这么玩,我是圈子里的一员,不遵守游戏规则,不合适吧。
所以我以为,这个事情上,企业有没有虚假宣传?有一些。但基本上多数属于“稀里糊涂落槌”。但与其争论这个,还不如全行业携起手来,尽快制定一套权威、公正、契合实际的评测标准。这才是当务之急(如果抗病毒真的是一种长期需求的话)。
反过来说,我们也无需矫枉过正。各家车企能够紧蹭热点、推出各种防病毒汽车,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技术进步。虽然车用空调滤芯的N95防护达不到医用N95,但也能达到71%的病毒过滤效率。除了升级滤芯,紫外线灯杀菌、负离子发生器也开始大量装备用于车内杀菌消毒。甚至有些车还装备远程一键车内杀毒等功能。这些装备升级,也都是实实在在的。
最后说说
其实各种防病毒汽车的推出,我个人认为只是短期的一阵风。目前来看也并未引起市场的很大反响。随着疫情逐步走向终结,也许这股风,只能在车市这条大河里掀起一朵小小浪花。
再说,即使紧闭门窗,车本身也无法做到完全封闭,更何况还要经常开闭门窗,所以,N95级隔绝防护,“给车带口罩”云云,或许也只是屠龙之技罢了。
关键是,车企能否这场争议中吸取教训,学会遵守营销的边界,避免不懂装懂,再闹笑话。这个边界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