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1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1:17
1.一个父亲从12号下午就开始挖,用手,一个人挖,什么话都不说,默默地挖,很快双手就流血了。他没注意,只是不停的挖。后来*来了,看他那么惨,双手指甲掉光了,让这个父亲别挖,他们帮他挖。他不说话,一个人继续挖。于是*和他各挖各的。
挖了三天三夜,不吃东西,偶尔喝点水。从不说话,不哭也不叫
第三天夜里挖出来了,他忽然笑了,很温柔的笑,但是他儿子已经变形了。
他叫上*一起,抬开预制板。把儿子挖出来,轻轻放在地上,找来水和纱布,给儿子擦身子和梳头。很轻,很温暖,他始终微笑,*看到都想哭,又不敢劝他。
擦完,他就把儿子抱起来,坐着,两个人,父子。哎,真是,太惨了。坐了一夜,也不和别人说话,偶尔亲亲儿子。
天亮了,运尸体的车来了。他拿了一个尸体袋,把儿子装进去,别人要帮忙,他都拒绝了。
然后,抱起装儿子的袋子,把儿子抬上车。这时候,他突然大叫一声,那种穿云裂石的声音,在场的*都以为他疯了。上去拉他,他很快平静了,说,我没事。
他把儿子放好后,跳下车,抓了一朵野花,放在装儿子的袋子上,说“儿啊,爸爸再送你一程”。
然后,关门,目送车子离开,一个人转身走了。
*说,他两手食指的第一节骨头都没有了
一位母亲双膝跪地用佝偻的身躯包围住3个月大的孩子,并留下“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短信留言。
谭千秋老师用张开的双臂护住讲台下4个来不及出逃的学生。
这是人性之美,是生命的伟大。
20名士兵徒步21小时在飞石和急流的双重突击下率先进入震中地区。
15名空降兵从高于训练高度6倍多的低压缺氧的5000米高空,在无法确定地面着落点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跳伞空降。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写好了遗书的。
这是责任之美,是生命的伟大。
爱心捐款箱出现在街口、银行、社区……一个个公共场所变成爱心涌动的潮洋。儿童、青年、老人无不出手相助。一个个捐款箱变成沉甸甸的祝福和祈祷。
许许多多志愿者主动要求奔赴救灾第一线,几乎是地震发生后第3天,全国血库饱和。
这是爱心之美,是生命的伟大。
2.
乞讨老人为地震灾区捐款105元》
爱心捐赠仍在继续,昨天,最让人感动的捐赠者应该是这位乞讨老人,他在捐了5元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
这感人的一幕发生在江宁区东新南路的一个募捐点。昨天中午12点,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
工作人员郭小姐说,“我们放了好多宣传牌,上面有灾区的一些图片。”老人端着碗,在宣传牌前止步,看了一会,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念叨了一句,“为灾区人民……”
工作人员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离开,“他好像很累的样子,步履蹒跚,看着他的背影,我就想哭。”
本以为这就是捐款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谁料,下午3点,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了募捐箱。
“这次可把我们惊呆了!”郭小姐赶紧拉住老人问情况,老人才解释,“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
老人的普通话很不标准,费了很多口舌后,郭小姐才明白,老人本想多捐一点钱,但身上全是讨来的一毛两毛还有一些硬币,不好意思拿出来,特地利用中午凑了凑,接着到银行,将全身的零钱兑换出了一张一百元,“老人一直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
好说歹说,老人总算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他不会写字,委托工作人员代签:徐超(音)。老人走后,在场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保安说,老人常在附近乞讨,平时很少吃到什么好东西,没想到一下子就捐出这么多……”说到这里,郭小姐已经哽咽了。
41.《死去的母亲留给宝宝的短信》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6个多小时的救援,6个多小时的“生死时速”,小高银一直默默地配合着大人们。“这个女娃儿被抬过来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亮亮的,紧咬着下嘴唇。”聚源镇卫生院院长汪能说。
小高银明亮的眼神和顽强的一耸,令死神羞愧了,退却了。
42.《亲人在地震中遇难的空降兵战士》
家在四川德阳八角镇重灾区的空降兵部队班长任涛,得知奶奶在地震中遇难、岳母重伤的消息后,悄悄把悲痛藏在心底,勇挑最重、最难、最险的救灾任务,成为15位在4999米高空伞降茂县的勇士之一。
与任涛一样,空降兵部队1500余名家在四川灾区的官兵,面对家中房屋倒塌、亲人遇难或重伤等悲痛,毅然奋战在营救伤员、抢修道路、勘察灾情、空投物资的一线。
某团“黄继光连”战士陈健,是四川绵竹人,妹妹在地震中遇难。当父母告诉他这个消息时,陈健一边压抑着失去妹妹的悲痛,一边劝慰父母说,还有更多的家庭比我们不幸,你们要多保重自己。转过身来,他又融入到抗震救灾的队伍里。
家在四川绵竹金花镇的某团战士李少杰,爷爷、奶奶同时遇难,父母受重伤。5月15日上午,李少杰所在部队就在这个镇上执行抢救伤员任务,而连续奋战了2个昼夜的他,顾不上去祭奠爷爷、奶奶和看望父母,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引导部队展开救援,救出2名幸存者。
“拯救群众,同样是在拯救我的家人。”李少杰说。
43.《他在废墟洞口的呼唤给妻子带来求生信念》
5月12日,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德阳伐木厂,王方才中午吃完饭,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妻子张大菊在家中继续做家务,他们是广元人,10年前来到汉旺镇,丈夫在伐木厂打工,妻子经营着一个食杂店。王方才的愿望是,攒钱自己开个木器加工厂,他是有一身好手艺的木匠。
下午,地震突然降临在这个小镇。他的家没有幸免,仅仅2分钟的时间里房屋被全部夷为平地。他又接着在家——也就是那堆水泥木板衣物组成的废墟旁边跑了几圈,他没找到自己的妻子。
他感受到了生命里可能是最黑暗的一夜,下雨,没有光,路不通,电不通,手机信号不通。见不到谁来帮助他,“我和邻居家赶回来的几个男人摸黑把能翻动的碎砖块搬掉,找到了三具尸体,一位老年人,两位妇女。”
几个男人找到了自己的家人——一具具尸体,他们纷纷离去,只剩下王方才。5月12日那天晚上,他是赤着脚在雨中翻砖的过程中度过的,“我没敢想老婆死了,想了会受不了。” 5月13日凌晨4点,王方才隐约听到了*声。他趴下身,再仔细听,那断断续续的*来自废墟最深处的一个洞里,那个洞是由至少十几块水泥房梁在掉落过程中不规则的堆积形成,他把整个身子凑过去,试着朝里面叫着妻子的名字,又回应了几声*,他确定这个声音来自他妻子。
王方才发现凭人力根本不可能把那几十块4米多高的房梁搬走,他也不知道救援队什么时候来,他感觉自己应该让妻子的*声保持下去,别安静了,因为那*声代表了一个生命,他就趴在那个洞口跟里面对话。
话题很丰富,“我跟她说上高中的女儿,说女儿上高二,学习好,我们得赶紧去看女儿,看她怎么样。还说自己的鞋跑丢了,看到旁边有很多鞋,他捡了两双黑色的皮鞋,一大一小,颜色也不一样。”他说他能想到的所有话题。
当别人在跑来跑去地找家中可能还完整的东西时,他没动过地方。当别人因为害怕余震和暴雨撤退到救灾帐篷里时,他没动地方。
贵阳消防队救灾队员于5月13日发现了他,他还是趴在那个洞口,他挥手招呼救灾队员过去,让他们静下来听,“当时没听到什么声音,但我们还是调来了两辆举重机和10名队员。”
记者赶到那个在汉旺镇全镇闻名的废墟时是在昨天上午。它出名是因为在几百吨的水泥下面真的有*声,还因为王方才。
在现场,上海消防医疗队员有14人,还有40多个镇里人在那里帮忙。有人拿来馒头给王方才吃,更多的人围在洞口搬砖,找木头支撑房梁。王方才则更忙了,他满地找衣服,铺在门板上做担架,医疗专家看了看说门板太薄不合格,他马上又冲到废墟里找。
上海消防总队医疗队为其量身订做了一套救援方案,王平院长用导管把盐水送进洞里,盐水随着张大菊的吮吸缓缓流入。救援队把那个洞撑了两个千斤顶,那洞更大了,记者也趴到了洞口,透过手电看到了一只手,跟里面说话,里面有回应。
13时30分,十几根房梁全部被吊车移走。
13时53分,最后一块压在他妻子身上的水泥墙被撑起来。
14时15分,张大菊出现在人们眼前。医疗队员开始例行检查,确认生命体征明显。
14时18分,张大菊被抬到了王方才精心制作的担架上。
医疗队胡永兴说,张大菊生命没有危险,因为她仍然有清醒意识,她仍然会对救援人员的呼唤作出回应。
几百吨的水泥压在身上,她的妻子为什么还活着?贵阳救援队的救援人员告诉记者,在张大菊身上,他们找到了一块门板,这个门板承担了大部分的重量。她离门这么近,说明当别人跑到楼梯时,张大菊才刚跑到家门口。
是什么耽误了张大菊的逃跑,反倒帮她躲过一劫?现场的人分析出了原因,在张大菊身上还挂着一个包,张大菊的手死死地抓着那个包,张大菊在房屋倒塌前把包找了出来。王方才说,那个包里,放着他们两口子攒的6万元钱,那是预备给王方才开木器厂用的。
王方才的呼唤,妻子宁死也要抓住放着实现丈夫理想的包,这两个东西抵抗住了几百吨的重压。
44.《被埋的孩子:“叔叔,我想睡觉”》
见到江苏消防总队战训处副*王士军时,他满脸疲惫,眼里布满血丝。说起昨天夜里的一次救援,这个汉子几度落泪。
“半夜接到老乡的消息,说一个幼儿园里有几个孩子还活着。我带着战士跑了过去。那是一个整体倒塌的房屋,废墟上只有房顶了,我在缝隙中寻找到了孩子们的声音。先是一个声音稚嫩的小男孩:‘叔叔,你快来救我。’‘不怕,叔叔来救你了。’另一个孩子在黑暗中说:‘叔叔,我能到我外婆家去吗?’”
王士军的孩子也在上幼儿园,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可以,等叔叔把你救出来,就可以去了。”
他一边哭,一边和孩子们对话,一边和战友们拼命挖土。终于,他们摸到了一个男孩。把孩子往外拉的时候,他突然说话了:“叔叔,不要拉了,我很疼,我要睡觉了。”
王士军知道,这时候孩子睡着就再也不会醒过来了。他忍不住哭出了声:“千万不能睡!不要睡!马上出来再睡!”孩子没有搭话。废墟里的另外一个孩子说:“叔叔,你让他睡吧,他两天没睡了。”
王士军眼眶又红了:“这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几句话。”
孩子的左腿被一个横梁死死卡住,医护人员仔细检查后发现,由于被困时间太长,孩子的腿已经保不住了,决定现场实施截肢。“孩子的左腿被截去了,但终究他还是被救了出来。”
王士军没能等到另外三个孩子救出来,就被派往其他救援现场。他们的命运不得而知。
45.《灾民的告求:救人哪,救人,下面有我的亲人!》
道路还没有完全打通,有一公里多的路只能容人行走,*士兵、大型的机械车和灾民们挤在一条小道上,场面混乱。
30多具尸体草草地放在路边,有的只用衣物盖着头部,清晨6点的雾霾低低地压在北川县城的上空,整个县城飘荡着一种*的臭味。几个面容憔悴的人在瓦砾上拦住可以拦住的军人,大声地求告:救人哪,救人,下面有我的亲人!已经整整四天了!
46.《打开背包,里面装着一个去世的孩子》
有一天红十字会帮助一位抱孩子的妇女。那母亲肩上背着劣质包,上面印着“HONGKONG”字样,红色的字。婷玉望着发了一阵呆。
孩子四个月,女子二十多,却在山里蹭了四天四夜。*俩全快脱水了,婷玉用半瓶子矿泉水,在里面兑上葡萄糖,把孩子嘴唇打湿,往孩子嘴里送。母亲撑着看着,一下子就哭出了声。哇哇哇。
婷玉心里也不是滋味,她盯着女子肩背包上歪歪扭扭的“HONGKONG”。哎,怎么包底湿着一大片呢?还有股子味。
包里别再传染什么病。婷玉疑惑下,顺手把包拽下来,拉开拉链往里看。
是一个与前面孩子差不多大小的死孩子。
47.《人民教师严蓉: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 》
“救—妈妈!救—爸爸!”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
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
48.《人民教师吴忠红: 生死关头,救的是学生》
5月12日下午,崇州怀远中学教学楼发生垮塌事件,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该校700多名师生绝大多数顺利脱险,但英语老师吴忠红却永远离开了他爱的学生。地震袭来,吴老师引着学生从楼梯口疏散,听到有学生还没下来时,他义无返顾地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楼体突然垮塌,吴老师和几名学生被吞噬……
49.《人民教师张米亚: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50.《人民教师汤 宏: 生命最后的姿势 》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坍塌,师生伤亡严重。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在生死一刻的最后选择令人感佩和动容。这是一名20出头的年轻教师,家里的孩子刚刚六七个月大。地震发生时,他所教的班级位于一楼,完全可以逃脱,但他却选择留下来救护孩子。汤老师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他却在瓦砾中牺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1:17
2.
乞讨老人为地震灾区捐款105元》
爱心捐赠仍在继续,昨天,最让人感动的捐赠者应该是这位乞讨老人,他在捐了5元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
这感人的一幕发生在江宁区东新南路的一个募捐点。昨天中午12点,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
工作人员郭小姐说,“我们放了好多宣传牌,上面有灾区的一些图片。”老人端着碗,在宣传牌前止步,看了一会,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念叨了一句,“为灾区人民……”
工作人员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离开,“他好像很累的样子,步履蹒跚,看着他的背影,我就想哭。”
本以为这就是捐款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谁料,下午3点,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了募捐箱。
“这次可把我们惊呆了!”郭小姐赶紧拉住老人问情况,老人才解释,“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
老人的普通话很不标准,费了很多口舌后,郭小姐才明白,老人本想多捐一点钱,但身上全是讨来的一毛两毛还有一些硬币,不好意思拿出来,特地利用中午凑了凑,接着到银行,将全身的零钱兑换出了一张一百元,“老人一直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
好说歹说,老人总算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他不会写字,委托工作人员代签:徐超(音)。老人走后,在场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保安说,老人常在附近乞讨,平时很少吃到什么好东西,没想到一下子就捐出这么多……”说到这里,郭小姐已经哽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