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2:28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0:57

意思是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原诗如下

踏莎行·碧海无波

宋代: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译文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踏莎行·碧海无波》当作于天圣五年(1027)作者贬知宣州途中。作者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此词即在途中所作。

《踏莎行·碧海无波》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大概作于词人被贬知宣州的途中。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上阕回忆往事,充满了悔恨;下阕写别后思念以及凄凉的处境。全词深婉含蓄,细腻缠绵,不脱大晏词风。

晏殊一生位居*多年,作风严谨,很少流传什么风流韵事。但受当时风气的影响,家中少不了蓄养几个歌妓。他与歌姬生情,也在情理之中,与之相守,似乎也并非难事。然而,他似乎有点“惧内”,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他往往要忍痛割爱,可事后又往往后悔。

于是,他本不应在男女情事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却偏偏有不少词表现这种离愁别恨。《踏莎行·碧海无波》,就是这样的一首词。

赏析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是说,通往幸福的爱情之路不难,“双飞去”的愿望也是可以达成的,可是“我”却没有那样做。我做的竟是“当时轻别意中人”,轻易地离开了意中人,甚至都没有挣扎与反抗。

结果是“山长水远知何处”,“我”后悔莫及,想去找你,却不知你在何处。“轻别”即轻易地离开,这是晏殊词中愁恨产生的特殊原因。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晏殊却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一时的轻别,换来的可能就是天上人间的思念,纵使二人都留于人间,那也是天各一方,无法再相聚了。“当时轻别意中人”句,平白道出,却包含了词人的多少悔恨;“山长水远知何处”句,极写思念之深沉,近乎绝望。

下片写“意中人”去后,词人的凄凉处境。他想写一封信,却不知寄向何处,他站在高楼上望断天涯,依旧望不见意中人,看到的只是“梧桐叶上萧萧雨”。“高楼”是代表孤立、寂寥的意象;“黄昏”是代表希望落空的意象。

末句似在写景:黄昏的时候,下起了潇潇细雨,一滴滴落在梧桐叶上。至于梧桐雨产生的影响,作者没有点明,也没有必要画蛇添足。比较起来,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然妙极,还是失之显露;而作者纯写景物,不露一个“愁”字,但愁情已弥漫在字里行间。晏殊的另一首《踏莎行?小径红稀》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也是以景作结,与此词的妙处正相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0:58

站在高楼向远处眺望,目光的尽头将近黄昏,梧桐树叶上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0:58

全词思念的是不知踪迹的爱人.所以最后这两句的实际包含意思就是
望到天暗也盼不见爱人归来,心里的凄凉与梧桐夜雨一起呜咽.

全诗想表达的意思是送别时的离愁别恨之情.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他性格刚峻,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照理,他生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
重点句赏析: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说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
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
(碧海,指海上神山;瑶台,《离*》有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
“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鹊踏枝》的“欲寄彩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
“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恐怕也失之显露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