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3:0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6:48
央行在短期减少货币供应量是为了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防止由于市场上的货币供给过量而引起通货膨胀,给市场降温,减少货币流量,减慢货币流通速度,这样可以达到*市场过热的目的,从而进一步防止通胀压力,使经济可以正常运行。
一、当一个国家对宏观经济采取直接管理*时,*银行金融宏观*就只能是运用指标管理和行政命令的*形式,通过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直接控制现金流通量和银行系统的贷款总量,以此来实现货币*的最终月标。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1979年以前均采用过计划指标控制这种模式。
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改革以前都采取过这种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与高度集中型经济模式下以实物管理为主的直接控制的经济*相适应的。在这种*下,*银行在全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各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银行有根强的依附性。
三、在此情况下运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因为指令性计划一旦制定,*银行就运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地贯彻执行。所以,只要*银行不突破计划,不增拨信贷资金,不迫加货币发行,那么,全国的货币供应量就不会突破预定的指标。
四、但是,随着经济*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轨的当今世界,这种直接型*模式暴露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它不利于充分维护广大基层银行的自主权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信贷、利率杠杆有效调节经济的作用;因为管理办法僵死,时而会造成经济的波动和决策的失误,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容易出现“一刀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等弊病。
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依据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经济运行主要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过渡已是历史的必然。
利
六、间接型*的特点是:它所依存的经济*是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必须有一个相当规模和发育健全的金融市场;*银行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的同时,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控制的可能性;比较好地尊重微观金融主体的自主权;较好地起到抑制经济波动的缓冲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6:48
1.央行在短期减少货币供应量是为了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防止由于市场上的货币供给过量而引起通货膨胀,给市场降温,减少货币流量,减慢货币流通速度,这样可以达到*市场过热的目的,从而进一步防止通胀压力,使经济可以正常运行。 2.央行如果长期减少货币供应量,就会导致市场低迷,生产积极性差,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易引起通货紧缩等问题,从而引起经济衰退。追问有两个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