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2:30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1-03 07:30
1、《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全诗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2、翻译: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6:05
意思: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出自:《七绝·改诗赠父亲》是*的一首七绝,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活动家西乡隆盛的诗略加修改而成。原文:
七绝·改诗赠父亲
现代:*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10年秋天,*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
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走出乡关,*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心中抹去。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
作者介绍:
*,湖南湘潭人。1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爆发后在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湘区委员会*,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出席*“三大”,被选为*执行委员,参加*领导工作。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
曾在广州任**宣传部代理*,主编《*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 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农*动委员会*。
1966年5月,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两个反*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
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中,*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6:06
孩儿已经立志走出家乡,学不成名发誓不会回家园。掩埋尸骨哪里须得着故土,人的一生处处都有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