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5:54
四川属于南方。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一个省份,省会及最大城市为成都市。
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国,故别称“巴蜀”。
现今巴蜀则主要是指重庆市与四川省。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是中国内陆腹地省份之一,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全省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面积48.41万平方公里。
四川西部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东部地区则大都位于四川盆地内。四川与重庆、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和*自治区接壤。
四川处于*带,由于地形和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气候复杂多样。大致的说,东部的四川盆地属*带季风气候。
东部的四川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其中盆地周边山地多干盆地腹地,而盆西缘山地是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地区,达1300~1800毫米,当地城市雅安有“雨城”之称,故柳宗元曾提出“蛋犬吠日”的说法。
四川概况:
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地*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全省面积48。6万平方公里,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与重庆、贵州、云南、*、青海、甘肃和陕西等7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壤,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2020年末全省家庭户人口7709.3万人、常住人口836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68.8万人。
历史文化悠久。先秦时为巴国、蜀国之地,北宋置川峡路,后分置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总称四川路,始有四川之名。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发祥地,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地,蜀锦、四川皮影戏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纷呈;特别是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璀璨而神秘,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5处。
自然资源丰富。有世界级旅游资源和品牌26个,拥有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国家*旅游景区565家,其中5*景区15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处;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居全国第1位;其中野生大熊猫1387只;森林蓄积量18.9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森林覆盖率达39.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85.6%,是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科教实力雄厚。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八个区域之一,拥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性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多个重大区域创新平台。有各级各类学校2.5万所,其中普通高校132所,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家,12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两院院士共计61名(62人次)。
产业体系完备。是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和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全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4.03万亿元,增长9.6%。数字经济总量超1.4万亿元。已组建30余个智能制造、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视频等产业联盟,129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8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176个认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保费支持4.8亿元。核电装备、重型燃机、工业级无人机等产品研制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交通设施便利。全省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4970公里、7238公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5000万人次,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逐步形成。正在加快建设“东向”成南达万高铁,连通长三角、京津冀;“南向”成自宜高铁,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西向”川藏铁路,连通青藏高原;“北向”成兰铁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按照“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的工作思路,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省经济逐季回升、稳定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推进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0%,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四川语言特色:
四川话是流行于川渝地区及周边省份邻近地区的主要汉语言,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蜀语。四川话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四川饮食:张
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
川菜在口味上尤具独特风格,以味型丰富、变化多样著称。川菜善用麻辣,但决不光是麻辣。麻和辣只是川菜种基本味型的两种,其他种味型分别是甜、咸、酸、苦。在这种味型的基础上经过调配变化,形成复合味型。川菜调味的特点是突出主味,其制作方法是集中用味。通常川菜把咸甜酸辣或麻辣集中用在一个菜上,再辅以它味,以使主味突出,如水煮牛肉、豆瓣鱼等。
川菜的复合味型有多种,主要有咸鲜、家常(咸鲜微辣)、麻辣、糊辣、鱼香、姜汁、酸辣、糖醋、荔枝、芥末、甜香、椒麻、怪味等,丰富多样,花样百出,形成了川菜多味美味的独特风格。这里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川菜中不同味型的菜,需选用不同的调料品种。味型与其独特的调味品共生共存。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风味菜、火锅、风味小吃五大类组成。
四川旅游业:
四川有世界遗产7处,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处(东风堰、都江堰)。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
四川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2017年),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2010年)。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2010年)。截止2017年7月,四川省境内国家5*旅游景区12家,4*185家,峨眉山、九寨沟为首批国家5*旅游景区。拥有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七洞沟东汉崖墓群(七个洞崖墓群)等2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19年末,四川省共有自然保护区166个,面积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1%。全省共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稻城县、九寨沟县、长宁县等10个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博物馆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齐名,为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国家地质公园14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6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自古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之誉。四川有贡嘎山(蜀山之王)、四姑娘山(蜀山皇后)、华蓥山(天下情山)、金城山(道教仙境)、青城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峨眉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螺髻山、天台山、千佛山、蒙顶山、西岭雪山等著名山峰,有横断山系的雀儿山、大雪山、邛崃山、岷山,以及大凉山、小凉山。
巴蜀历史变迁:
巴蜀之名,自古有之。“巴”是指川东的山地地区,“蜀”则是特指川西平原。汉代刘勰所著《说文解字》称“蜀,葵中虫也”。 传说中“蚕丛”便是第一代蜀王的名字,他教当地的人们养蚕缫丝,故而称此地区为“蜀”。东周至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形态迎来了重大变革,从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国家形态也由分封的王国转为大一统的帝国。
作为偏安西南一隅的巴蜀古国,被秦兼并统一后,实现了*、经济、文化的交融。那么,处于强烈变革时期的巴蜀古国,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的变化。本文从东周秦汉时期的巴蜀墓葬特点变迁为出发点,以独特的视角,对东周至秦汉时期的巴蜀地区的社会变革进行解释说明。
巴蜀文化”是在20世纪40年代正式提出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时期里,随着文献资料及出土资料研究的深入,最终形成以小地名命名的巴蜀考古学文化。学术界普遍认为就考古学而言,巴蜀文化在战国时期才有具有共同特征。但是学界又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在东周时期,巴蜀文化便已形成。不过关于考古学中巴蜀文化的界定,还需进一步出土资料佐证。
综合这段时期墓葬形制及分类来看,可细分为船棺墓、木(石)椁墓、木棺墓、木板墓和未见葬具的土坑墓等五类。但是根据巴蜀文化特色来看,可分为两个大类,其一为船棺墓与类船棺墓、其二为木椁墓与类木椁墓。
其中船棺墓,形似独木舟,是一种极具巴蜀文化特色的墓葬形式。学术界均承认巴蜀国境内的船棺葬为巴蜀人所共有。典型的便是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成都市商业街在发掘的蜀王开明氏王朝晚期墓葬中,其时间约相当于战国早期偏晚,此为大型多棺合葬的船棺、独木棺墓葬,船棺规模、形制宏大,前所未见。
木(石)椁墓,多出现于战国时期,巴蜀地区最具代表之一的则是1980年在四川新都发掘的大型在斜坡墓道的土坑木椁墓。这座大墓大约在战国早、中期,椁内分出棺室和8个边箱,棺具为独木棺,椁室出土青铜器188件,青铜器多5件成组,或2件成组,显示出特殊的礼制。
综合多处墓葬资料的相关研究可知,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社会形态的变迁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即春秋时期,此时巴蜀地区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层的现象,军事力量已成为决定社会阶层分化的决定性力量。虽然目前考古资料尚未发现巴蜀地区最高规格墓葬,但是种种其他考古资料表明,此时蜀国社会已经从神权主导转为军权至上,拥有军权者即为王者。
根据文献记载,也表明此时蜀国进入军权统治阶段。蜀国社会已经进入开明族统治时期,其最高统治者不仅具有世袭特征,而且均号为“某帝”,如《华阳国志•蜀志》载开明一世“号曰丛帝”、二世为“卢帝”、三世为“保子帝”。但是最早称帝的蜀王则是商朝时的“望帝”——杜宇。种种资料表明,春秋时期,“周之仲世”,巴已“奉王职”。我们知道春秋时期本身就是礼崩乐坏,群雄逐鹿之时,军权至上更能够让古蜀国在与中原各国的军事冲突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个时期,即战国早期至战国晚期,此时在军事权力的基础上,经济权力等其他权力开始彰显其社会地位,与军权成成分庭抗礼之势。也就是说此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蜀王除了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外,还拥有极大的经济权力。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此时的蜀国统治者不但是至高无上的军事首长,还可能是集神权、族权、财权于一身的最高首领。
根据文献记载,这一阶段蜀国社会经历了改制与迁都。《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醒,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在迁都方面,《华阳国志·蜀志》载开明九世改“帝”称“王”之后“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虽然在不通文献记载上,蜀国改制和迁都的时间尚存在争议。不过此番举动正是蜀国接受中原文化,采用周王制度的改变。这个时期的考古资料显示,就墓葬形制而言,较之前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在巴蜀文化的基础上,与周边的楚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吴越文化进行了融合,墓葬中的陪葬品就是这种融合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但是根据《华阳国志》记载,战国时期“巴蜀世战争”“巴国有乱”“蜀有果封之乱”,说明战国时期巴蜀社会阶层结构不稳定,内部局势动荡不安,存在巨大的社会矛盾。
第三个时期 ,即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大约在战国中期“秦举巴蜀”,巴蜀作为王国已经消失,成为秦国的巴郡。蜀郡。此后。便不断有中原地区的人们迁徙到此地,使得原本的巴蜀文化极大地被中原文化影响。不过就考古墓葬资料而言,巴蜀文化并未随着国家灭亡而消失。相反地,与中原文化融会贯通后,还流传了一段时间。
此时发掘的秦代墓葬中的随葬品其形制特征还具有巴蜀文化特色,随后一直到西汉早期,巴蜀文化因素仍被大量发现于巴蜀地区的墓葬中。随着汉武帝时期开发西南夷,以原巴、蜀、广汉诸郡作为基地,这种情况情况渐渐消失。从考古资料上来看,大约在西汉中期,巴蜀文化特征基本绝迹。这表明经过100多年的文化融合,原来巴人与蜀人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乃至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与中原汉族文化不在有所区别。
巴、蜀,虽然自古为先秦时期的两个古老王国,但是在春秋战国中时期,中国社会变革之际,巴蜀之地具有极为重要历史地位。在此时期,巴蜀地区也经历强烈的社会变革,而且在秦汉帝国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