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2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3 09:41
2008-03-09 17:01 秦栏卤鹅
秦栏 一 带 特产,传有百年历史。其肉酥嫩喷香,老少咸宜,别具风味。制作时最讲究的是卤。制卤比较复杂,先将元茴(八角)、丁香、小茴川椒、三奈、桂皮、肉桂、肉果、芝麻(炒熟)等碾碎装入布袋,随酱油、味精和水一并下锅煮沸。
鹅去毛后,从背一掏去内脏洗净。再入卤内煮熟,煮得不宜过烂。卤以越老越好。
甘露饼
本市著名精细糕点。相传清道光年间,本市戴兰芬中状元后将其作为贡品呈入宫廷,深得赞誉,因改称“进贡甘露饼”。甘露饼造型美观,洁白如玉,层层迭迭尤如盛开的白牡丹花。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名细伟统糕点。主要原料为精白面粉、熟猪油、白绵糖、糯米粉,另加表梅、红丝若干。500克面粉可做50余只,其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先将精面团杆成薄薄的9层酥皮,窝成贺状压扁,入锅以熟猪油文火煎之,待酥皮层层放开后出锅,放上以糯米粉和白绵糖混帛的霜粉,并加表梅、红丝即成。
藕夹子
将藕切成一连两片,包以配好佐料的肉泥,然后在面糊里浸蘸,使封口(糊内需加少许食碱、鸡蛋、味精等 ),再放入油锅内炸黄取出,临食时复在油锅煎一下即可。食用时蘸以用姜末、醋等制成的佐料,外脆内软,酥美可口,别具风味。此菜春秋季节食用较多,尤在中秋节前后风行,城乡居民均喜制作。
雪片糕
市内有悠久的制作历史,为名细糕点之一。铜城大糕尤称佳品,薄如白纸,点火可着,卷如香烟,不断不裂。其制作过程是:选上好纯白糯米淘尽,然后炒熟磨成粉。炒米时要先以文火烧透心,粉成后装入缸中,中间放青菜叶以吸收火气,两月后取出制作时须严格配料,一般米粉、白糖、猪油和水的比例为5:4:0.5:0.5。炖糕要文火。糕成后切糕时刀工要精细,刀刀到底.
烩鱼羹
将鲫鱼煮熟去刺,以原汁鱼汤加粉丝(或片粉)及生姜、酱油、醋等佐料及鸡蛋烩就, 吃时加葱、蒜、胡椒。此菜冬春季较为盛行。
大脆
本市秦栏特产,香脆可口口。其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将面及少量油酥、揉和后,搓成鸡蛋大的面馒,略撒芝麻,待烧饼下市后,撤去炉内炭火,密巾于炉内,利用余热烘成,每炉可贴几十个,次晨取出,即可食用。
黑瓜子
产于本市杨村、乔田、铜城一 带,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畅销及东南亚地区。就其颗粒特征,大致可分3个类型:籽粒大,边与膛黑白分明,边色深黑有光泽,壳薄肉厚者谓之大片,俗称头窝;粒片略小,迦黑欠光泽,膛色白而不洁者称二窝;黑边混膛,膛呈黄褐色,多无光泽,杂有败子(红薄无肉),称三窝。头窝大片属正品,仅产于铜城附近十数里范围,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名噪一时,在江南城市享有盛誉,上海市场有“一徐魁(指徐州大瓜子)、二铜子(即铜城大片)”之称。镇江市场更誉之为“瓜子大王”。建国初期面积尚比较大,产量亦高。60年代后,面积逐渐减少,几乎绝迹,近年来有所恢复,但产量较小,且以二窝子居多。
芡实
盛产于本市高邮湖、沂湖一带。每年秋季采集上市,除壳后即成芡实米,营养较高,可以煮食,亦可药用。沿湖船民、农民多以其作主要副业收入。少数煮熟自销,沿街叫卖,大部分除壳后外销镇江、上海等地。建国后曾由土产、水产公司收购外调,1952年收购200多万公斤,60年代后因水面缩小、产量减少。80年代有所发展,产量逐渐回升。
京彩松花皮蛋
本市清代即有制作。蛋体透明,呈松花纹状、清香醇厚,味美爽口,在省内外同行业质量评比中曾屡次夺魁。1983年被评为省出口糖心蛋优质第一名,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颇负盛名。早期的皮蛋主要以石灰、草木灰、松枝等土法配料制作面成。建国后工艺不断革新,目前制作过程为:首先以光照、手敲、耳听等方法精选优蛋,然后下以料液泡制、浸泡时间是影响质量的因素之一,应根据季节、气侯条件而定,一般为30天左右。浸泡起缸后再经检验分级,包泥下缸,方为成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3 09:42
藕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