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乡土中国后记简述社会学的历史和学科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7:1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4 12:36

费孝通写的这本书总共14章,加上序和后记也就16篇文章,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从单位借来,前后读了两遍多,意犹未尽。书中介绍了诸多观点和概念,让在基层工作的自己产生了共鸣,加之又学了一些社会工作者知识,第2遍读也有了更多的理解,是一本可以反复咀嚼的好书。

“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让人觉得名师名校,高山仰止。很想多摘抄写段落和句子,有些写得真是太好了,可是好久不动笔,自己甚至想着是否拍几张照片作为读书笔记呢,想摘抄又怕多,甚懒。回过来想想,自己又不是做学习笔记,没必要事无巨细的做笔记,想看回头再看呗,只怕你不看。但还是要做些摘抄,学习记录读书笔记。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为止的领域进军。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触动。而今老矣,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年轻就要有闯劲啊,到老方有回忆。

乡土本色,讲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乡下人离开土,结合自己父母对土地的感受,很可以理解安土重迁的含义的。

文字下乡,讲了文字,语言,记忆的概念及在乡土社会的应用。

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差序格局最有意思了。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这是自我主义。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很现实。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置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家族,是差序格局里的圈子。作为最小家族概念,不想西方的家庭一般是临时性的,家是绵续的,有纪律的乡土特色。

男女有别,是讲夫妻感情的。所谓感情像火,是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探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礼治秩序和无讼,很有些意思和我的工作相关,讲了人治、法治之别。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人治即礼治,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要服礼受教化。中国正处于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从诉讼的观念上来说,今时不同往日,却也有乡土的影子。

无为*,讲了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的概念,持辩证的态度。之后长老统治,又因地制宜讲了“教化权力”即“长老统治”的特色。

血缘和地缘,讲的是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这种社会性质的转变,乡土社会的瓦解与现代社会的推进。

名实的分离,讲了社会变动下乡土社会的权力的分离,现代社会加速变迁,长老权力跟不上节奏。

从*到需要。*是什么呢,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是科学化的。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不必计划,各人依着*按传统的生活方案活动。

后记介绍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历史和发展,落脚于社区分析?是现在社会工作者发源的思路吗?

读完此书,很想上大师的此课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