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4: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10:18
一、 武松的正直善良《水浒传》主要表现的主题是“官*民反”,武松作为作品主要塑造的英雄人物之一,身上具有中国传统英雄形象所具备的正直善良的美好品德。武松也曾想遵守封建道德,想安安心心当个顺民,他有着侠骨柔肠,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景阳冈打虎,他为民除害,虽然有一些被动的因素,但终是为百姓除了一大祸害。武松打死了害人性命的老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却并未骄傲自满。当知县赏他一千贯钱时他非但不贪功反而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侥幸,不敢受赏,最后还把钱分给了猎户。一千贯钱对于武松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他没有柴进的显赫家世,更没有他的万贯家财,但他一掷千金的豪情绝不亚于柴进这个“现世孟尝君”。除此之外,武松在逃亡途中,对险些害了自己性命的四个捣子,不仅不施以毒手,反而因那四个人缺钱,送银子给他们。如此以德报怨的行为,当今之世不知几人能做得到。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而武松却把钱财往外推,可能武松骨子里就是一个视钱财如粪土的人。不是只有富人才有仗义疏财的专利,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人来说,倾其所有则更显得难能可贵。与张青的结拜更能看出他的真性情,刚刚还差点死在张青开的黑店里,险些被剁了做人肉包子,转眼就与他结拜。看似不合常理,其实恰恰反映了武松对人对事的真性情,而绝非睚眦必报之人。对于武松并未制止孙二娘开黑店的行为,孙勇进先生觉得这是作者内心蔑视众生的传统。在古代阶级观念是很强的,人有三六九等,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么人命自然也有值钱与不值钱之说。尤其是张青定下的那三不害原则,更是看出了众生不平等的阶级观念。张青所谓的不害之人,都是和他一样的边缘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感,而对其他人则无半点怜悯之情。这也许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这种人、这种思想。而对于行走江湖惯了的武松来说也就见怪不怪了。因此我们不能苛责武松跳出时代的局限,去追求生命可贵、人人平等。二、 武松的机智沉着武松作为《水浒传》中家喻户晓的正面英雄人物,靠的绝不仅仅是匹夫之勇,他还拥有着超乎常人的机警睿智,这份智慧掩藏在他莽撞的外表下,和他高超的武艺相结合,造就出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武松。武松出身于市井,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绝对是一个遵守儒家道德规范,懂得礼义廉耻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绝不像他的外表那样只是一个莽撞汉子。这一点从他对待潘金莲的态度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宋江也曾说他是一个晓事之人,他不仅明白事理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景阳冈打虎,他知道大虫后面最难看人,在没有摸清大虫底细时他首先做的是闪在大虫身后,直到看清大虫的进攻手段,机智地抓住时机打死了它。再看武松离开阳谷县时对哥哥、嫂嫂的千叮咛万嘱咐,可见他早就预见到嫂子不是个安分之人,极可能给哥哥带来灾祸。而归来后见到哥哥的灵堂,他机敏地发现哥哥定不是生病而亡。于是明察暗访最终手刃仇人为兄长报仇。十字坡上他轻而易举地识破了孙二娘的阴谋,知晓她开的是一家黑店。在被张都监陷害后,武松警惕性就更高了。在刺配恩州牢城的押送途中,他听到两个公差的交谈,察觉到他们要加害于他。如果武松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没有防人之心,那么他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三、 武松性格中的“痞性”武松没有柴进的家世,他生活于市井之中,身上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匪气,这种痞性和他的正直善良、快意恩仇融于一身,形成了看似高傲自负、肆意妄为的独特性格。这种江湖匪气也可看作是武松一系列事件的催化剂,加剧了事态的发展,同时也使武松的性格更为立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武松,有人觉得武松是“天人”,觉得他是义薄云天的大英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武松不过是一百零八个人中武艺较为高超的一个,除此没什么特质,有人觉得他虚荣、高傲、自负,而他高超的武艺也不过是他成为打手的一项技能。有人认为“武松最大的品牌就是他是一位‘超级打手’”——既能打虎,也能打人。不仅力大无穷,武艺超群,而且心狠手辣。诚然,武松出身市井,读书不多,文化不高,酗酒打架,颇似今天的古惑仔。林冲性格一直以来,人们对林冲的性格解读达成共识,即林冲在接连的打击和*下完成了由隐忍到反抗的性格变化。但是经过深入思索,笔者发现这一结论尚需重新认识,林冲的变化仅仅是生存状态和思想认识,他的性格并未有大的改变,作品只是通过生活的曲折将其性格的不同侧面展示出来罢了。林冲出身*棒教师家庭,做着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生活富足,妻子贤淑美丽,用当代视角来看,他应属于家庭事业双丰收的人物。他英武豪爽,又彬彬儒雅;他嫉恶如仇,又规规矩矩;他尚武任侠,又谨小慎微。这是典型的矛盾性格,但统一在他身上是合情合理的。在平静的生活状态下,他的性格矛盾达成平衡呈现出文雅的一面,但也不失豪爽,一旦平静生存状态被打破,且无力挽回即呈现勇武的一面,而又不失儒雅。来源: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