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土管理角度解读国发(2014)43号文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3:4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15:20

10月2日,*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国发43号文。该《意见》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不仅关乎地方*举债偿债问题,还将影响到上万家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和命运问题。
  
  一、文件内容
  
  《意见》共有七个部分,可以划分为总体要求、地方*性债务管理机制和存量债务处理三个重要方面。  
  首先,本《意见》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性债务管理机制,有效发挥地方*规范举债的积极作用,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建立规范的债务管理机制,而发挥积极作用、防范化解风险和促进健康发展则是其目的所在。要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疏堵结合、分清责任、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稳步推进”二十字方针。  
  其次,对于如何加强地方*性债务的管理,《意见》也给出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分别是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控制和化解地方*性债务风险和完善配套制度等四个方面。
  通过明确举债主体、规范举债方式、严格举债程序等措施,解决好“怎么借”的问题;通过控制举债规模、限定债务用途、纳入预算管理等措施,解决好“怎么用”的问题;通过划清偿债责任、建立风险预警、完善应急处置等措施,解决好“怎么还”的问题。此外,完善配套制度则从完善债务报告和公开制度、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强化债权人约束等三个方面,为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机制提供保障措施。  
  最后,为确保改革平稳过渡,《意见》明确提出妥善处理存量债务,既要确保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又要切实防范风险,并就相关的组织领导工作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如果说,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机制是长效制度,那么消化存量债务,则是解决当前棘手的问题。《意见》还对妥善处理存量债务提出了明确措施:在清理甄别地方*性债务的基础上,一是对地方*及其部门举借的债务,以及企事业单位举借的债务中属于*应当偿还的部分,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对企事业单位债务中不属于*应当偿还的部分,要遵循市场规则处理,减少行政干预。
  
  二、要点分析
  
  (一)一个机制约束*负债
  
  《意见》提出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性债务管理机制,对之前粗放式的*债务扩张进行约束。  
  “借”明确了地方*债务的举借主体和形式。只有经*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才可适度举借债务,市县一级*举债需要通过省级*代为举借,*债务不能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其次,地方*举债采取*债券方式,通过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解决公益性事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此种形式已经非常接近美国市政债。  
  “用”严格限定了资金用途,并将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地方*举借的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债务要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建立起对违规使用*性债务资金的惩罚机制。  
  “还”主要明确了地方*性债务的偿债主体和应急机制。明确地方*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实行不救助原则。在应急机制方面,在地方*通过变现资源、压缩开支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仍难以自行偿还债务的情况下,明确提出了地方*要及时上报,本级和上级*要启动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化解债务风险,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种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地方*债务规模盲目扩张。
  
  (二)两个思路解决债务问题
  
  根据截止到2013年6月底的*性债务审计结果,我国**债务占GDP的比重约20%,而地方*债务占比则达到32%左右,合计*负债率约为52%,考虑到2013年6月后的增量债务,当前我国*负债率正在*近60%的国际安全警戒线。而地方*还债的高峰恰恰就是2013年到2015年。另一方面,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达到42万亿,仍然需要举借大量*债务。 
  如何处理存量债务的问题,《意见》给出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置换”。拿什么“置换”什么?如何“置换”?由于之前的《预算法》不允许地方*举债,导致地方*债务多是间接持有,以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城投债等形式出现,利率较高,并且正面临偿债高峰。目前,地方*债务中需要被“置换”的,就是这些亟待偿还的各类债务,尤其是银行贷款。  
  要“置换”这些债务,在目前的情况下,一个选择是在现有地方*举债机制下借新债还旧债。当地方*具有了发行债券的权力以后,就可以直接发行债券,这属于直接融资,利息较低而且期限更长。  
  “置换”旧债,对于地方*来说有两个好处。第一,降低地方*融资成本。以低息债务置换高息债务,减轻利息负担。地方*债券是以地方*信誉担保的资产,理论上说其风险仅高于国债,但远远低于企业债券。因此,其利率一般也比较低。所以,用地方*债券置换银行贷款有助于降低地方*的融资成本。第二,减轻地方*短期还款压力,解决了今明两年还款高峰的问题。以长期债务置换短期债务,拉长还款期限,减轻目前的短期还款压力。地方*发行债券时,可以根据其预期收支情况确定债券的期限结构,这就使其可以用期限较长的地方*债券置换期限较短的其他债务,减轻每年的还款压力。《意见》里明确指出,“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存量债务,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腾出更多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  
  新的建设资金来源问题,《意见》将公益性事业划分为有收益和没有收益两种情况,通过赋予地方*发债权解决这一问题,没有收益的由地方*发行一般债券融资,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有收益的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其次,推广使用*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解决新的建设资金来源。
  
  (三)三条界限划分责权主体
  
  《意见》明确划分了*与地方、地方与平台、*与市场之间责权利主体间的界限。首先,实现**与地方*的切割。《意见》中明确指出,**不对地方*债务进行兜底,把**从地方*债务中隔离开来,避免了地方*债务危机*迫**兜底从而转化为国家债务危机的可能性。第二,实现地方*和融资平台的切割。明确*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偿还,切实做到谁借谁换、风险自担。剥离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债务。第三,处理好*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体系,使资金更好地在部门间、地区间、经济单位间流动,得到有效配置。
  
  三、融资平台公司未来何去何从
  
  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特定时期中国特色的产物,融资平台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组建以来,作为*推进城市建设、改进民生的重要手段,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然而我们清晰地看到平台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尤其在经历2009年的爆发式增长后,规模虚增、负债高、盈利差等问题凸显,潜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近几年的*走向已趋近明朗,平台公司的路在哪里,做如下解读。
  
  (一)融资平台存量债务处理
  
  《意见》要求“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性债务”,平台公司的“代*融资”职能将不可持续,意味着融资平台*融资功能将被逐步剥离,这是*对地方*融资行为规范管理的持续,未来融资平台公司将会进行渐进式地调整、改造。  
  1、*性债务的剥离。对平台公司的既有债务进行分类,按“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由平台公司举债,实际投向公益性项目的债务,应由地方*承担直接偿债责任,按《意见》要求,可依靠省*代市县级*发行债券进行置换;由平台公司举债,投向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准经营性项目的债务,可将债务和资产打包,由地方*或平台公司作为主体进行PPP社会化运作,引入社会资本,化解债务风险;对于由平台公司自身运营和发展,及与公共服务无关的市场行为而形成的债务,由平台公司自行偿还,*不承担兜底责任。  
  2、增强自身融资能力。《意见》明确“*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偿还”,一直以来银行等资金机构看重的融资平台“*背景”将逐渐失去价值,*背书、*信用等将逐渐失去效用,未来平台公司将作为一般性企业,其融资能力将取决于有效资产、未来盈利能力等。例如江西省2014年9月出台的《江西省*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说明平台公司债务将不再视作“无风险”。
  
  (二)平台公司的发展转型
  
  平台公司是特殊时期的特有产物,具有生命周期。随着城市建设高峰的过去,某些平台在完成了某个领域的投资建设任务后就应该历史性地退出舞台,要么关闭要么转业成为经营实体。而从改革成本和改革稳定性的角度来看,推动平台公司转型是更佳方案。未来平台公司将会去平台化运营,作为一般性的竞争性和地方性国有企业存在,平台公司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实体化、市场化和规范化转变,参与市场化竞争。
  
  1、宜涉足的领域
  
  一是产业引导和国有资产管理,即按照地方*产业布局要求,积极引导*投资的方向,履行*投资导向的职能,同时在公用事业、轨道交通、广告经营、能源开发、地产置业以及文化旅游、环保产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充分运作,规范企业经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是城市运营管理,即运用市场手段,对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等)、城市资源性资产(主要是城市土地)和城市无形资产(如广场、道路冠名权)在内的城市资产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活动,以提供公*品或公共服务为目标,充分经营和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发挥融资平台公司公*品提供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作用;  
  三是城市金融服务,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性国有企业应着力打造金融板块,可参股银行与银行联姻,亦可涉足小额贷款、金融租赁、产业投资基金、担保公司等多种金融业态,金融板块将成为一些融资平台公司未来的经济增长极,不仅能为其盈利能力注入新动力,还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未来的发展路径分析
  
  虽然融资平台公司目前还无法做到完全撤出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但他们发展的脚步正在逐步远离单纯的*性融资平台公司。在业务发展方面,平台公司应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向多元化、跨区域化发展,进一步夯实业务能力,并购和整合将成为平台公司发展的常态,生存下来的平台公司将以新形象和新境界展现在人们面前。
  
  (1)跨区域发展方向
  
  在融资平台公司的初步发展阶段,公司的发展主要是在本地完成。而进入转型阶段之后,有能力的融资平台公司开始实施横向扩张战略。如通过整合城区近郊及各县的各类中小水务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实现规模经济;利用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如工程管理等各种专用知识、技术,对区域外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工程代建、工程项目管理等业务。
  
  (2)多元化发展方向
  
  目前融资平台公司都在尝试战略转型,一方面随着其所在城市的发展,继续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一级开发业务;另一方面积极投资实体产业,进行多元化发展。大多数融资平台公司的转型选择依然围绕土地开发相关产业链,进行土地一级二级联动开发。条件成熟时,融资平台公司可凭借地方*独特的资源、机遇,大胆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的拓展,向产业投资、资产管理、金融控股、城市运营、城市旅游等多元化业务转型,不断发展壮大平台经营性业务板块,增强平台自我造血能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经营收益反哺公益性项目,减轻地方*的财政压力。
  
  (3)纵向整合方向
  
  依托融资平台公司既有的专业能力,积极在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等产业培育立足本地、面向市政公用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较大规模的集投资建设、运行管理、技术创新产业为一体的集团,带动整个市政公用产业向集团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健康发展,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市县的行业性公司兼并重组等将为常态。
  
  (三)平台公司的能力培养
  
  1、理清与*的关系
  
  融资平台公司应厘清与地方*的关系,根据市场规则,明确平台公司的服务提供商和地方*的服务购买者关系,同时在债务和平台公司运作方面,对平台公司进行定位。
  
  (1)债务方面
  
  按照*及人民银行、银监会的要求,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公司项目逐个开展重新评审和风险排查,梳理落实贷款项目审批、项目资本金、还款来源和抵押担保情况,地方*在此背景下应针对融资平台公司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督导融资平台公司做到已发放贷款与具体项目挂钩,落实项目资本金,为融资平台公司减轻债务包袱。
  
  (2)做实资本
  
  *伊始,地方*应尽快为融资平台公司注入有效可变现资产、特许经营权、税收返还等以增加公司现金流覆盖程度,做实资本金,为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提供资金基础,实现既有债务与地方财政彻底剥离,也为地方*职能转型提供保障。
  
  (3)资产整合与平台重构
  
  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规范和重组,按未来公司的发展定位,对于与业务不相关的公益性资产、享受*支持的项目等进行剥离,为平台公司减轻运作包袱;同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通过对区域内国有资产和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将城市资源和国有资产集中进行归集,全力打造综合性城建融资实业型平台公司,做大业务规模,培养专业能力。在此之上此外,积极探索区域投融资平台的协同发展,尝试区县平台整合和跨地市区域的平台整合。
  
  2、规范企业运营
  
  (1)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机构
  
  融资平台公司需构建产权清晰、权责统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科学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推动融资平台公司由事业法人向公司制法人转型,真正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
  
  (2)优化内部管理,做实管理基础
  
  充分考虑融资平台公司未来的职能定位、业务板块等,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及授权体系,并清晰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分工等,做实平台公司的内部管理架构,提高运营效率。同时,针对集团化运营的融资平台公司,应结合平台的职能定位、业务发展规划等,对下属参控子公司进行系统梳理并分类,针对性地设计管控模式,充分激活各子公司的发展动力。
  
  (3)强化人力资源团队建设
  
  做好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多渠道市场化吸引人才,实现各方面人才在管理思想、经验及发展潜力的合理搭配,形成既具有管理能力、又具有发展动力的人才团队。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确保引进的人才符合公司未来发展的要求。
  
  (4)推*台公司的改制
  
  建立产权机制,通过管理层持股、技术入股、职工持股等手段,推动企业股权多元化和股份制改革,激发内在活力。
  
  四、总结与前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规范合理的*和地方*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2014年《*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的相关要求。5月20日,*转批国家*《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国发18号文),提出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职能。6月30日**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规范地方*性债务管理的总体要求。8月31日全国*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预算法》修正案增加了允许地方*规范举债的规定。10月2日,*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全面部署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10月8日,*印发《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45号文),根据新修订的预算法部署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切事物都是时代的产物,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和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融资平台应运而生,对我国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时移世易,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原有财政体系下异军突起的融资平台公司,在未来财政体系的变革下,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虽然前行的道路还需要摸索,但方向已然确定。我们预测,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国家将出台*,全面放开省级地方*债券的自发自还。此外,国发45号文的出台有着非常强烈的信号指向,因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财税*改革的重头戏,我们认为财税*改革将在今明两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并将在2016年基本完成,而对于地方*性债务的规范管理和融资平台的职能调整,也将配合着调整到位。  
  当融资平台债=地方*债=**债的逻辑链条被斩断,地方*融资平台将失去地方*的信用背书和土地财政的支撑,独自面对市场的竞争。当然,这个转变不是一蹴而就,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改变。对于*融资平台而言,在适应国家*调整的基础上,未雨绸缪,早做谋划,为未来成功转型打基础,这是当务之急。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