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2: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7:29
作家分期1、钟嗣成《录鬼簿》将元杂剧的作者分为三期:第一期(1234—1276)“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所录作者57人,皆北方人。第二期(1277—1340)“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1341—1367)“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2、而一般的研究者大多把元杂剧分为前后两期,以大德年间(1279—1307)为界。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品的数量相当可观。当时活动的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主要作家有秦简夫、郑光祖、乔吉等。作家介绍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生平资料缺乏。据《录鬼簿》记载,很可能是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他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析津志》)。在元代前期杂剧界他是领袖人物,和当时的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等人都有交往。 他娴熟地运用元代杂剧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戏剧冲突、运用戏曲语言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在《窦娥冤》中,自始至终把戏集中在窦娥身上,先写她悲惨的身世,继之展开她和流氓地痞的冲突,再集中写贪官污吏对她的压迫,最后写她的复仇抗争。《单刀会》在正面展开关羽与鲁肃的冲突之前,先用两折的篇幅由乔公与司马徽烘托关羽的英雄气概,使关羽虽未上场却已有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在《望江亭》、《拜月亭》、《西蜀梦》等剧里,出色的心理描写打开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窗扉,成为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他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剧情节,省略次要情节以突出主要事件。在《窦娥冤》里,安排了窦娥被屈斩后天地变色的奇迹,而对窦娥的结婚、丈夫的病死等一句带过,不浪费一点多余的笔墨。 作为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声口,符合人物身份。如《窦娥冤》中的说白:“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不了的浆水饭,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样朴素无华的说白,看不到加工的痕迹,非常符合窦娥这个封建社会里小媳妇的身份。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他的悲剧《窦娥冤》“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语)。1958年,关汉卿被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代表作《西厢记》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其生平事迹,《录簿鬼》有简略的记载,谓其“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久则见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病卒,火葬于西湖灵芝寺,诸吊送客各有诗文。公之所作,不待备述,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先老生’,皆知其为德辉也”。郑光祖是元杂剧第二时期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作有杂剧十八种,今存《倩女离魂》、《绉梅香》、《王粲登楼》、《伊尹扶汤》、《周公摄政》、《三战吕布》、《无盐破连环》《老君堂》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取材于唐人传奇说《离魂记》,对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有一定的影响。其创作风格以文采见长,明初朱权评其作为“九天珠玉”。(《太和正谱》)岳伯川,济南人,一说镇江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铁拐李》、《杨贵妃》二种杂剧,今存《铁拐李》一种。 李寿卿,太原人。曾任将仕郎,后除县丞。作有杂剧十种,今存《伍员吹箫》、《度柳翠》两种。贾仲明为其所作的【凌波仙】吊词谓其“播阎浮,四百州,姓名香,赢得青楼”。说明他的剧作地在当时广为流传,得到了青楼艺人们的尊敬。 李潜夫,字行甫,一字行道,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云:“绛州高隐李公潜,养素读书门镇掩。青山绿水白云占,净红尘无半点。纤小书楼插牙签,研架珠露《周易》点,括淡齑盐”。可见李潜夫是元初的一位隐士,作有《灰阑记》一种,今存。石子章,名建中,字子章,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石晋之后,曾随从出使西域。与元好问交好。作有《竹窗雨》、《竹坞听琴》两种杂剧,今存《竹坞听琴》一种。 乔吉,又名乔吉甫,字梦符,号鹤笙。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寓居杭州太乙宫前。至正五年(1345)卒。曾放荡江湖四十多年,“自称不应举江湖状无。不思凡风月神仙。”(【双调·折桂令】《自述》)。作有杂剧十一种,今存《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等三种,都是男女爱情为题材的喜剧。乔吉还是一位戏曲理论家,他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 “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见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在古代戏曲理论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金仁杰,字志甫,杭州人。曾任建康(南京)崇宁务官,作有杂剧七种,今存《追韩信》、《东窗事犯》两种。 秦简夫,大都人,后移居杭州。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五种,今存《赵礼让肥》、《东堂老》、《剪发待宾》等三种。内容多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曲文较本色自然,朱权评其作为“峭壁孤松”。(《太和正音谱》)周文质,字仲彬,建德(今属浙江)人,后移居杭州。“学问该博,资性工巧”、“明曲调,谐音律”(《录鬼簿》)。曾任小吏,与钟嗣成相交,中年病卒。作有杂剧四种,今仅《苏武还朝》残存两折。杨梓,海盐澉川(今属浙江)人曾任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作有《霍光鬼谏》、《豫让吞炭》、《敬德不伏老》等三种,今均存。萧德祥,名天瑞,号复斋,杭州人。以医为业。是兼作南戏的杂剧作家,作有杂剧和南戏五种。 朱凯,字士凯。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与钟嗣成相善。作有《昊天塔》、《黄鹤楼》两种,今均存。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He南开封)人,寓居杭州。累试不第。作有杂剧七种,均失。他所编撰的《录鬼簿》,记载了元代杂剧作家及一些散曲作家的小传和剧目,是研究元杂剧的重要资料。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钱塘人,曾著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作有杂剧三种,今存《风云会》一种。 谷子敬,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元末曾任枢密院掾史,明洪武初,戍守源州。作有杂剧五种,今存《城南柳》一种。 杨讷,蒙古族人,从姐夫姓杨,名暹,后改名讷,字景贤,一作景言,号汝斋。善弹琵琶,好戏谑。与贾仲明相交五十年。作有杂剧十八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两种。 李唐宾,号玉壶道人,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元末曾任淮南省宣使,作有《梧桐叶》、《梨花梦》两种,今存《梧桐叶》一种。 王子一,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四种,今存《误入天台》一种。刘兑,字东生,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娇红记》杂剧今存。贾仲明,号云水散人,晚年号云水翁,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后移居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生于元至正三年(1343),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以后。朱隶在金陵受封为燕王时,贾仲明寓居金陵,便以擅作杂剧,受到朱隶的宠爱,“每有宴会,应制之作,无不称赏” (《录鬼簿续编》)。作有杂剧十六种,今存《玉梳记》、《菩萨蛮》、《升仙梦》、《金安寿》、《玉壶春》等五种。另说《裴度还带》也为其所作。 朱权,号瞿仙、涵虚子、丹邱先生,生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于大宁(今内蒙古),永乐元年(1403)改封南昌。卒后谥献,世称宁献王。作有杂剧十二种,今存《冲漠子》、《卓文君》两种。另著有《太和正音谱》,是戏曲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北曲曲谱。朱有墩,号诚斋、全阳子、全阳翁,别署全阳道人、梁园客、老狂生,晚年号锦窠老人。是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肃长子。生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洪熙元年(1425)袭封周王,正统四年(1439)卒。谥宪王。能词赋,工音律。作有杂剧三十一种,总名《诚斋乐府》,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