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01 21: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9:39
在京城人的心中,电报大楼不仅仅是因为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壮观的外观,更因为那每当整点响起的钟声。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噪音较少,清脆的钟声能传得很远。清晨7点,钟声伴着人们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晚上10点,又伴随着人们进入梦乡。对于居住在西单附近的人们来说,电报大楼的钟声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据说,电报大楼维修时钟声停响几天,附近居民感觉生活有所缺失,甚至有人因为没有听到钟声而上班迟到。
这钟声背后还有许多故事。建造电报大楼时,塔钟设备和扬声系统是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口的。最初的报时前奏曲是用钢片琴演奏录制的,包括《赞美新中国》的前几句和《东方红》的前两句。最初使用的是《赞美新中国》,后来有时也用《东方红》,到60年代以后,只使用《东方红》的前两句。电报大楼启用初期,塔钟每天24小时整点报时,悦耳的钟声在方圆近2.5公里内都能听到。一个月后,根据总理周恩来的指示,改为每天晚10时后至次日晨7时前停止报时,以减少夜间报时声对居民休息的影响。
1966年“文化大”开始后,原北京长途电信局对报时前奏曲进行了创新,邀请北京乐团施万春、音乐学院鲍蕙荞演奏钢琴式钢片琴,广播乐团民族乐队演奏打击式钢片琴,混声录制《东方红》前奏曲。这项规定一直延续至今,每天晨7时第一次报时播放全曲,其他时间仅播放前奏曲的前几小节。
北京电报大楼坐落在宣武区西长安街11号,是中国第一座最新式电报大楼,是当时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1956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动工兴建,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报大楼正式投入生产。北京电报大楼的总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总高度73.37米(主体部分共6层,高为32.5米),总长度101米。大楼俯视为“山”字形,楼上装四面塔钟(钟的直径为5米),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电报大楼的钟声曾是新中国、新北京的重要标志,其营业厅曾为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