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钱发展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0:3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04:54

武帝五铢钱,铸行于公元前118年,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



东汉前期的五铢钱,成色年代为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面文特征显著,“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东汉晚期的五铢钱,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铸造工艺独特。



董卓五铢钱,成色年代为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被称为“无文”,是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直百五铢钱,成色年代为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钱,成色年代为公元214-263年,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魏五铢钱,三国时期铸行,形仿汉制五铢,称为“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铸造工艺较高。



沈充五铢钱,成色年代为公元318-321年,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太和五铢钱,成色年代为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永平五铢钱,宣武帝永平三年,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



永安五铢钱,孝庄帝永安二年铸行。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永安五铢”对于北魏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但作为时代的产物具有收藏价值。据史载,共有三种“永安五铢钱”,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与背穿孔相连,组成“吉”字,当时称为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



梁铁五铢,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四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常平五铢钱,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设计和铸造极为考究。



隋五铢钱,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始铸,又称“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扩展资料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的时期)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古代一种重量讲师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很轻。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