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2: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5:13
臭氧,化学式为O3,是一种活跃的氧元素同素异形体,其在大气中的形成是多种物质参与复杂化学反应平衡的结果。当臭氧遇到H、OH、NO、Cl、Br等物质时,会加速分解为氧气。臭氧层的破坏主要归咎于氯氟烃,它们在太阳辐射下分解出Cl和Br原子,对臭氧层构成威胁。
1984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首次揭示了臭氧层的危机,同年,美国的“雨云-7号”卫星首次记录了南极上空的臭氧洞现象。1985年,法尔曼等科学家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的发现令人震惊,他们观察到春季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下降约30%,近95%的臭氧遭受破坏,高空臭氧层变得极其稀薄,形成一个直径上千公里的“臭氧洞”。这一洞穴的面积有时甚至超过美国本土,1998年臭氧洞面积比1997年增加了15%,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的规模。
全球范围内的观测数据显示,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国家发现,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减少了20%。在中国的青藏高原,被誉为“第三极”的地区,中国科学家也观察到臭氧层在逐年下降,每10年减少约2.7%。全球总臭氧观测结果显示,除了赤道地区,1978至1991年间,除南极外的其他地区的臭氧总量平均每年减少1%至5%。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的氧合并成臭氧。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自然界中的臭氧层大多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2011年11月1日,日本气象厅发布的消息说,该机构今年以来测到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最大值超过去年,已相当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