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学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23 08:0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23 12:39

中国古代天文学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命令在古历基础上创制《太初历》(公元前104年),这一历法沿用近200年,奠定了后世历法的基础。东汉初期,国家推出了《四分历》。魏晋南北朝的祖冲之所著《大明历》更是革新,首次将岁差纳入计算,精确度达到每年365.2428天,误差仅52秒,显示了当时天文学的先进性。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的《大衍历》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全面的历书,它详细探讨了朔月、望月、节气、昼夜、行星运动等多方面内容,并且准确预测了日食和月食。此历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深远,直至明代以前,历法修订都深受其影响。


北宋沈括的《十二气节历》则注重时令气节,取消闰月,与现代公历理念相吻合。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更是中国历法的巅峰之作,废除了旧日法,引入创新方法,解决了古历中的诸多难题。明朝引入西学后,如顺治时期德国传教士的《时宪历》与公历并行,直至1912年,公历正式成为官方历法,但仍与农历并用。


在古代,人们将宇宙的运行与神祇联系起来,如日神羲和、月神望舒等,这些都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象征。古人为了农耕需要,对天象观察极其仔细,甲骨文、《尚书》等文献中记载了丰富的天文现象。明末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提到,古代天文知识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体现出古人对天文学的重视和理解。




扩展资料

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已有专门的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