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4:07
“阿哥,咱们什么时候去抓麻雀啊?”周作人带着笑呆呆地问道。 树人瞟了弟弟一眼:“没看见我这儿还要看书吗?去去去,一边儿玩去。”满脸的尘土周作人对着哥哥吐了吐舌头跑开了,那边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小弟建人在太师椅上小盹。那年,鲁迅8岁 。 三兄弟的感情一直都是很好的,一来大哥长弟弟不少,二来三人的成长又基于家庭的变故,自然懂事得早。鲁迅作为大哥,是周家长子,内心深处蕴藏着更多的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言语中也常自然地流露出一种霸气。二弟作人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在迎奉着大哥的同时也要有着做二哥的威严,骨子里充斥着或许多年来颂读古文经典的中庸。建人开始真正成长的时候两个哥哥纷纷外出求学,自然,建人便一直是作为小弟弟的姿态出现在两个哥哥面前。 鲁迅和周作人相距四岁,是兄弟间挨得最近的,再加上周作人既聪明又随和,所以他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最多,情分自然比旁人也厚,有点什么趣事,常常合着伙地干,很少相瞒。 鲁迅十三岁那年,祖父周介孚因牵涉一场科场案被关进了杭州监狱。父母怕株连孩子,赶忙把他们安插到离城不远的大舅父家避难。周作人当时还有溺床的毛病,早晨起床,常把席子溺得透湿。时间长了,受到的讥讽就慢慢多起来,甚至连“乞食的”话儿也吐出了口。鲁迅知道寄人篱下、逆来顺受的滋味不好尝也得吞下,但他又不愿让周作人的心灵多受刺伤,于是就一个人独自承担了亲戚家的白眼。周作人年纪尚幼,居然对这些艰难浑然不晓,一直到后来读了鲁迅关于这段生活的回忆文字,才知道哥哥对自己的庇护是多么地无微不至。 半年后,家中又遇不幸,养病的父亲突然狂吐起鲜血来。为请名医,家中忍痛卖掉了田产。“名医”最后是请到了,可用的药却格外稀奇古怪,药引更是难找,什么几年的陈仓米,经霜三年的甘蔗,什么“蟋蟀一对”,旁边还注着小字道:“要原配。”百草园中虽蟋蟀众多,但要捉到“原配夫妻”却也不易。为此,鲁迅把周作人找来,事先商定好见了那“虫夫妇”就一人捉一只,好在兄弟间也配合惯了,费了一点周折后,总算捉到了一对,用棉线缚了送进药罐里。 然而,奇草怪药还是没有救得父亲的命,不久老人家便溘然长逝了。但兄弟间这次在困境下的倾力合作,却深深地铭在了两人的心中,一直到兄弟绝交以后,他们仍忘不了这童稚时代留下的故事。儿时毕竟是不谙世事充满着童趣的,鲁迅在《伤逝》中用年轻人的凄凉爱情去映*这段曾经的美好回忆,当周作人念到这篇虽讲的是凄美的爱情却与自己紧紧相扣的故事时,也不禁挥袖感叹儿时的美好了。 有一年的秋天,江南桂花飘香,家里的大人在桂树下歇晌。鲁迅和周作人出人意料地开始表演起自编的儿童剧,手舞足蹈,把大人们逗得乐不可支。在人家的小孩儿还在围着母亲要洋钱买糖糕的时候,兄弟俩的创造天赋就开始渐渐展现。 冬天,家中盛水的大缸里结了一层薄冰,鲁迅敲碎后捞了来分给弟弟们吃,三人咬得满嘴爆响。当然,他们也有扫兴的时候。还有一次,鲁迅从一张“老鼠成亲”的画中得知元宵节晚上是老鼠成亲的日子,于是与弟弟一咬耳朵,睁着眼睛守了一夜,结果啥也没看见。第二天,周作人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但对兄长却毫无责备之意。 当然,兄弟间也有很不相同的地方。譬如性格上自小就截然相反。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毫不甘沉默的人。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兄弟不同的个性真正主宰了他们一辈子。 有一次,他们听说附近新台门王宅的私塾有个叫“矮癞胡”的先生,对学生特别苛刻,凡学生要小解,都须事先请求,得到了“撒尿签”后才可上茅厕,对此,三味书屋的同学都很骇异。然而鲁迅不光是骇异,第二天中午,他便率领“义师”去惩罚,到达后,发现无人,大家便把愤怒一股脑儿地泄向了“撒尿签”上,将它们尽数撅折,还把“矮癞胡”的笔筒墨砚覆在地上,以示惩戒。在这一场大闹中,身为大哥的鲁迅敢作敢为,俨如主帅,而周作人却虽动手出力,但是绝不打头。周作人从小便温文尔雅,鲁迅自幼的批判与*使着两兄弟骨子里就有着必然的矛盾,若启明与长庚般不能同存于天际。 在三弟周建人的回忆中,也有趣地反映了他两个哥哥小时候的性格: (大约是14年新年)我们三兄弟商量好,把压岁钱凑在一起,合买了一本《海仙画谱》……买来以后,我就把这件事讲给我父亲听了……(父亲)便叫拿来给他看看,大哥便拿给父亲看了,他翻看了一会,似乎也颇有兴趣的样子,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