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52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7:12

意思:满眼的青山却没有一棵树,满眼的绿水却不起波澜。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有深刻的含义。
含义为:心如止水,无任何杂念,环境的变化,事态的变化也不会影响到心境。是一种大静的心境。静是一种智慧的心境。能使人理智的看待事物的变化,做出明确的判断。所以,山上有没有树,水中起不起波澜都不会影响到自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7:09

【摩诃】 -

  梵语,此翻为“大”,又云“平等”。 -

  世间最大,莫过虚空。《金刚经》云:“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所以灌溪道:“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大道无边际,虚度量。” -

  雪峰道:“仰望不见天,低头不见地。”虽然恁么广大,谁知有一物,更过于此。且道是甚么物?还识这个◎①么?太虚虽广,不能包其体;日月虽明,不能喻其光。达摩云:“宽则遍法界,窄也不容针。”庵虽小,含法界,放开大者无外,收来小者无内。藏山于泽,藏舟于壑,藏天下于天下。若从这里会得,万象森罗,情与无情,皆同一体。方信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古人道:“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②,尽大地是个法身③王。”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岂不见。”云门道:“一条柱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去了也。”山河大地从什么处得来?若从这里,一一明得便了。芥子纳于须弥,须弥纳于芥子。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神通自在,出没自由。或现大身,满虚空界;或现小身,微中极微,细中极细。抛向诸人面前,打鼓普请看不见! -

  会么?海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 -

  【般若】 -

  梵语,此翻“智慧”。 -

  愚痴之人,不见自性,造作粗恶,用事无智,生遭王法,死堕阿鼻①。若能转愚为智,用事聪明,具大福德,知因识果,令人恭敬,不受贫苦。若有人反思从前,所做过恶,逐日忙忙,不觉不知,愚痴颠倒,忽然自醒,念念生死,末后何归,有大苦恼。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舍不得苦。杳杳冥冥,前路暗黑,魂识纷飞,无家可归。依草附木,饥渴苦恼,亲戚不睹,莽莽荡荡,忧愁之苦。或在地狱,一日一夜,千死万生。或堕畜生,久受困苦,无人救济。长劫受苦,忽能自觉,昼夜反思。尘劫以来,前种种苦,但受无常。亲近知识,发大智慧,见自本性,顿悟无生。反前愚痴,智慧福德,皆归空寂。神通妙用,治生产业,治世语言,同归般若。转凡成圣,自知当作佛,是心是佛,生极乐国。念念慈,常谈般若,济诸贫苦。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江为酥酪。一切诸法,无非佛法。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方信道:“无众生可度,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证,本来具足。”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为人自肯,决定无疑。说此难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 -

  更参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如何是末后一句? -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

  【波罗】 -

  梵语,此翻“到彼岸”。 -

  迷者此岸,悟者彼岸。经云:“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若迷本性,三业①昏暗,六根内盲,妄认四大、六根为己。此是众生颠倒,认贼为子,迷自本性,轮转生死,即在此岸。出壳入壳,辗转不觉。改头换面,长劫受苦,无有休息。若一人反真归源,穷理尽性,亲见本来面目,顿悟无生,便登彼岸。一得永得,一悟永悟,更不复生,轮回永息,生死永断,做一个物外闲人。任性逍遥,寂然快乐,名曰“极乐”。 -

  如何是极乐? -

  除是我家亲弟子,谁人肯向里头行。 -

  【密多】 -

  梵语,此翻“极则”也。 -

  “密”者,和也;“多”者,诸法也。“密”之一字,喻于太虚,能包于万法,万法尽在太虚之内。众生一性放开,亦能包于太虚,太虚亦能合于种性。太虚为体,万法为用。太虚之中,森罗万象,情与无情,总在太虚之内。众生佛性,亦能包合于太虚。太虚之内,有八万四千恒河沙异类种性,俱不可说,尽在众生一性之内。一性喻于密,密能均和,和合为一;一性为密,种性为多,故曰“密多”。 -

  【心】 -

  “心”者,是众生之本源。一切诸法,同归于心。万法是心之异名,分为八万四千,广则无穷无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道:“众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 -

  又道:“现前一心,本具千法,举心动念,具大总持。”从上祖师,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五千四十八卷,八万四千法门,多种方便,皆从此个字流出。将须弥做笔,海水为墨,书这一个字,犹不能尽。人人尽有这一个字,所以不能自见,说亦不信,须是亲见,方能信也,唤做一字法门。众生不信“是心是佛”,佛有多种方便指众生见自本性,未能见者,须是一一分明指出。 -

  教中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须是亲见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须是亲见般若。 -

  夹山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须是亲见祖师意。 -

  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 -

  又道:“道在瓦砾,道在尿屎,道无乎不在。” -

  又云:“唯一紧密身,一切尘中现。” -

  又道:“见色便见心。”众生只见色,不见心。为何不见?只为识性昏暗,六根内盲,不觉不知。若能穷究,步步行行念兹在兹,磕着碰着,忽然亲见,名曰“见性”。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须是左顾右盼,回头转脑。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处处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若能如是会,方得契如如。此性无形无相,于不见之上亲见,于亲见之上不见。离种种相,见自本性,是名“妙道”。 -

  二祖问达摩:“乞师安心?”达摩云:“将心来,我为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云:“为汝安心竟。”二祖于此大悟,得无心之道。 -

  会么?若得心空皆及第,凡圣原来共一家。-

  -

  【经】 -

  “经”者,径也,是众生修行之径路。蓦直便行,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切忌当头,举心动念,便堕泥犁①。 -

  要识此经么?五千四十八卷,皆从此经出。岂不见,僧问云门:“如何是学人一卷经?”云门答曰:“举起甚分明。”又问:“僧念什么经?”僧云:“念《维摩经》。”云门云:“我不问你念《维摩经》!念的是什么?”若从这里会得,出息不涉万缘,入息不居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这一卷经,人人本有,亘古亘今,只为众生不悟,所以信之不及。何也?此一卷经,流浪多劫,迷背此经。忽然有人,一言下顿悟,方信道:此经不从外得,自知从己流出,声声不绝。“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然虽如此是,不可依样画猫儿。何也?须亲见此经始得。 -

  【观自在菩萨】 -

  若信于此,但去静坐。坐令极静,举心动念,有一无位真人,常在赤肉团上,出出入入。这里亲见此菩萨,悠游自在。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一刹那间,周遍沙界。十方游历遍,不见佛行踪。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于不见中亲见,于亲见中不见。若从这里见得观音菩萨,应物并随形,何曾欠少。起坐镇相随,同起复同倒。同欢同笑,同叫同闹。 -

  会么?眼里闻声方始知。 -

  【行】 -

  “行”者,修行也。欲行千里,一步为初,看这一步从何而起。若知起处,便知生死之根源。 -

  古人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岂不见,石霜问石头:“举念不停时如何?”石头:“咄!云是谁举念?”石霜于此大悟。但如此体究,念念不离于当处。凡举心动念,语言、三昧,自观从何而出。 -

  古云:“何不自闻闻。”方信道,从佛口生,从佛口出。 -

  古云:“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

  宝公云:“未了之人,听一言。只如今,谁动口。” -

  经云:“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谛观声声,从自己流出。念念不绝,十二时中,常读是经。叫佛一声应一声,本来面目太分明。若能如是,唤做返本还源。 -

  如何是源?水流源在海,月落不离天。 -

  【深】 -

  “深”者,彻骨彻髓处也。 -

  古云:“为道损之又损。”但去静坐,日夜反照,照尽髑髅,五蕴顿彻,丝毫不挂,如父母未生相似,烧了一般,贴体汗衫都脱却。反求诸己,廓然无我,自然到家。 -

  古云:“不是不归家,家贫归不得。”谷幽深远,无人能到。 -

  古云:“去年穷未是穷,今年穷始是穷。去年穷无卓锥之地,今年穷,锥也无。”若能如是,方知“无舌人能解语,无手人能行拳”。 -

  【般若】 -

  “般若”者,梵语“智慧”。 -

  大凡为人,须有智慧。若无智慧,只知事逐眼前过,不觉老从头上来。不信此语,外道聪明,无智慧。若是大智之人,知有生,便知有死。当自坐观,生从何来,死从何往。若有人,发此一念,便能亲近知识,抉择生死之法。若不如此,但信此语:“世间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

  古云:“若一人反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若要明末后一着,但将《龙牙颂》仔细冷观。学道先须且学贫,学贫贫后道方亲,一朝体得成贫道,道用还如贫的人。如此悟去,世间将不去,唯有一空身,是大安乐。 -

  会么?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 -

  【波罗】 -

  梵语,此翻“到彼岸”。 -

  迷者轮回转,悟者轮回恝。若要到彼岸,须是自生智慧。譬如渡河人,河深难得渡,须用桥道、船车、木排、竹筏多种方便,布置盛载,过此深河,前多种方便之物都无用处。见性悟道亦复如是。又譬如盲人求医,路远不能自行,须假人牵,兼手中有杖。无此二物,终不能到。既到医师处,为他点开眼目,便见光明,其杖与牵人,都无用处。顿悟涅槃正路,亦复如是。未得见性悟道,须用作福,福至心灵,须假坐禅行道,看读圣教,看话下语,一切顿悟。从前多种方便,有为之法,尽是闲家具,留与后人看。目开之人,渡河之者,来去自在,一过永远,一悟永悟,更不复迷。得兔忘睇,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做一个物外闲人,十二时中,诸圣鬼神,要见无由。一切圣贤觅踪迹,皆不可得。此是已到岸者。故云“波罗”。 -

  会么?及尽玄微妙,回程月下行。-

  -

  【蜜多】 -

  梵语“无极”,又云“究竟”。 -

  故“蜜”之一字,喻于太虚能包万法。譬如众药,其味不同,用蜜匀和,同归一味。诸佛性空,亦能充满于法界,包含一切。异类种性,会源归一。识得一,万事毕。如何是一?吾道以一贯之。 -

  洞山道:“二十年要打成一片不能。”得到这里,方知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回归一体,无佛可做,无众生可度,一体同观,故曰“蜜多”。 -

  【时】 -

  “时”者,正见之时,一无可见。亦无过去、未来、现在,与虚空平等。上无攀仰,下绝已躬,圆顿之位,皆不可得,玄之又玄,等无有二,共归一时。 -

  【照见五蕴皆空】 -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此五蕴因执色身有我,故长劫轮回。若就今生人身,依此修行,常自返照,照见五蕴净尽,清净本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四大五蕴,名字皆不可得。古人到此,名曰“蕴空法”。 -

  西天宾王问师子尊者曰:“在此做什么?”尊者答曰:“在此蕴空。”王问:“得蕴空法否?”尊者答曰:“已得蕴空法。”王曰:“求师头得否?”尊者答曰:“身非我有。岂况头乎!” -

  僧问岑和尚:“二鼠侵藤,如何淘汰?”岑曰:“今时人须是隐身去。”僧云:“如何隐身?”答曰:“道者还见奴家么?” -

  肇法师云:“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

  舍利弗见天女,问:“何不变却女身去?”天女答曰:“我十二年觅女身,了不可得。教我变个什么?”祖师到此田地,皆得蕴空之法。 -

  镜清和尚住院三年,本院土地,要见师颜不能得。 -

  弘觉和尚住庵,天厨常送食。及再参洞山后归庵,天神三日送饭到庵,不见庵主。庵主只在庵中,为甚未见?参! -

  从上祖师皆得圆顿之法。这里一一透得荆棘过,万象之中独露身。为人自肯,乃方亲到这田地,自然休歇,自然放下,如红炉上一点雪。 -

  良久,云:会么?只见六龙争戏舞,谁知丹凤入云霄。 -

  【度一切苦厄】 -

  若不得五蕴空,依旧堕落生死界。既堕生死界,再受轮回苦。 -

  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有身皆是苦。” -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要无苦,直须返己自照,照尽髑髅本来清净,须是亲见本来面孔。 -

  要见本来面孔么?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 -

  会么?举头鹞子过新罗。 -

  【舍利子】 -

  “舍”者,离也。“利子”者,舍中之主也。 -

  四大五蕴,身如客店,主人暂住。主人既离,屋舍倒坏,利子常存。 -

  药山道:“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又道,“大千俱坏,这个不坏。” -

  还识这个么?独超三界外,更不恋娑婆①。 -

  【色不异空】 -

  以心观境,境上有空,见色便见空,心即是空。 -

  众生法性只在目前。应物显形,长者长形,短者短形。方者方空,圆者圆空,白者白空,黄者黄空,小者小空,大者大空,远者远空,近者近空。反观自己,是色,色即是空,应现种种相。种种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

  宝公道:“有相身中无相身。” -

  会么?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 -

  【空不异色】 -

  色与空一种,凡夫见两般。诸佛菩萨,常行平等智,不生分别相。三世诸佛、菩萨亦是空,二十八祖、六代祖师亦是空,四圣②、六凡③亦是空。上至诸佛,下至蝼蚁,各各本来总是空。只为众生执著,不知是空。迷己逐物,随物流转,不能归一。机见不同,有色有空,堕落二见。若人于此,廓彻悟空,平等身心,内外无余,不见空色,不被物转,平等法界,何更有二。 -

  会么?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xxxx【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见,只是真空能见。耳是色不能闻,只是真空能闻。鼻是色不能嗅,只是真空能嗅。舌是色不能说,只是真空能说。身是色不能觉触,只是真空能觉触。脚是色不能行,只是真空能行。手是色不能行拳,只是真空能行拳。无眼能见,无耳能听,无鼻能嗅,无舌能谈,无脚能行,无手能行拳。意根有名无形,分为八万四千。见闻觉知,总归六根,遍身互换,神通妙用。

  古云:“通身是,遍身是。”会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异,真空妙理。所以道:“色可色,非真色;空可空,非真空。”总归大空、毕竟空、自性空、本性空、空空、不可得空……,二十空①门原不有。

  且道到这里,似个什么?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新。

  【空即是色】

  诸佛菩萨,见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无二。有情、无情,著相分别,见种种相,随声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觉。圣贤不见有色有空,内外无分别,常自寂灭相,光明动耀,遍周沙界。安色空二字,俱不可得。

  会么?亦无空,亦无色,布袋和尚逢拾得。

  【受想行识】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识。因有识故,便有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尘。因有六尘,便有六识。因有六识,共成十八界。因有十八界,便有四大、五蕴。因有四大、五蕴,便起六十二见,便起八万四千差别相。随声逐色,流浪生死,终无止住。若要生死断、轮回息,但从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蕴净尽,廓然无我,当下空寂,直下承当。空劫①以前自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无所寂,唯见于空,空无所空,八万四千,尘劳妄想,一时顿息。此时,人亦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

  会么?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

  【亦复如是】

  既无我故,万法皆无,总归于空,唤做万法归一,不落第二见。到这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①,动念即乖,安排即错。文殊与净名②,对谈不二。如何是不二?不得动着!动则三十棒。

  会么?百舌未休枝上语,凤凰那肯共同栖。

  【舍利子】

  诸漏已尽,已归寂灭。求出三界,天地不能拘。迥超法界外,自在更无忧。名曰“舍利子”。前解释竟。

  【是诸法空相】

  从上诸佛,一味谈空,只为众生,直下是空担负不行,起百种方便,种种假名,引导有情、无情,皆归空寂。若信未及,但去静坐,反照照见,五蕴实无所有,自然人空。既得人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去歇去。

  经云:“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到这里,自然放下,无佛可做,无生死可断,无涅槃可证。圆顿之位,等觉③、妙觉④之地。若更有丝毫可证可修,则堕生死界,永劫受沉沦。若能彻底无依无倚,直下承当空劫,圆陀陀,光烁烁。

  会么?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者,全谈理性。有生有灭,全谈事相。此语直言直说众生具足法身。虚空之体,亘古亘今,不曾生、不曾灭,不变、不移,无去、无来,无旧、无新,湛然常寂。四大五蕴从他虚生虚设,于自己法身,总无交涉。和光尘不染,三界独尊。此是长劫虚空不坏之身。经云:“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会么?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

  【不垢不净】

  亦说众生本来具足法身。众生法身清净,无瑕、无染、无污,不长、不短,不方、不圆,无浊、无净。坏不得,烧不得,染污不得,如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不垢不净,长劫如然,如水中月。

  要见么?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

  【不增不减】

  虚空之体,迢迢空劫之身,增不得、减不得、坏不得。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减,如如不动。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之士闻之必生怪。

  会么?唤作一物即不中。

  【是故空中】

  清净本然。棒打虚空空不痛,刀斫虚空空不断,绳缚虚空空不住,火烧虚空空不着,箭射虚空空不穿,雨打虚空空不湿,典卖虚空不值钱。

  会么?欲言言不及,山东河北好商量。

【无色受想行识】

  虚空之体,安色空不受色,安声空不受声,安受空不受受,安想空不受想,安行空不受行,安识空不受识。六道四生,一切假名,都无所受,纤尘不立。清虚之理,毕竟无身,行如鸟道,坐若太虚。十二时中,佛眼觑不见。

  为甚觑不见?锦鳞在深处,白鹭不知踪。

  【无眼耳鼻舌身意】

  有此六根,随顺众生之说。诸佛具大慈悲,现三十二相①,八十种好②,以幻灭幻,非幻不灭。不灭者,是众生本来具足法身。“法身即非法身,是名法身。”

  法身有名无形,要见法身么?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全体起用,全体法身,非是六根、四大、五蕴。见闻觉知,切忌妄认。四大、六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尽是假名。引导众生,须是亲见法身,若得亲见,转凡成圣。

  岂不见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云门曰:“花药栏。”僧云:“便凭么去时如何?”云门云:“金毛狮子。”雪窦颂云:“花药栏莫颟顸,星在秤方不在盘。便凭么太无端,金毛狮子大家看。”

  僧问大龙:“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龙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祖师一一为众生指出,若亲见自己法身,万劫不受轮回。

  要见法身么?是何颜,剔起眉毛著眼看,拟议之间隔千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7:08

意思:满眼的青山却没有一棵树,满眼的绿水却不起波澜。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有深刻的含义。
含义为:心如止水,无任何杂念,环境的变化,事态的变化也不会影响到心境。是一种大静的心境。静是一种智慧的心境。能使人理智的看待事物的变化,做出明确的判断。所以,山上有没有树,水中起不起波澜都不会影响到自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7:13

【摩诃】 -

  梵语,此翻为“大”,又云“平等”。 -

  世间最大,莫过虚空。《金刚经》云:“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所以灌溪道:“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大道无边际,虚度量。” -

  雪峰道:“仰望不见天,低头不见地。”虽然恁么广大,谁知有一物,更过于此。且道是甚么物?还识这个◎①么?太虚虽广,不能包其体;日月虽明,不能喻其光。达摩云:“宽则遍法界,窄也不容针。”庵虽小,含法界,放开大者无外,收来小者无内。藏山于泽,藏舟于壑,藏天下于天下。若从这里会得,万象森罗,情与无情,皆同一体。方信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古人道:“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②,尽大地是个法身③王。”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岂不见。”云门道:“一条柱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去了也。”山河大地从什么处得来?若从这里,一一明得便了。芥子纳于须弥,须弥纳于芥子。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神通自在,出没自由。或现大身,满虚空界;或现小身,微中极微,细中极细。抛向诸人面前,打鼓普请看不见! -

  会么?海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 -

  【般若】 -

  梵语,此翻“智慧”。 -

  愚痴之人,不见自性,造作粗恶,用事无智,生遭王法,死堕阿鼻①。若能转愚为智,用事聪明,具大福德,知因识果,令人恭敬,不受贫苦。若有人反思从前,所做过恶,逐日忙忙,不觉不知,愚痴颠倒,忽然自醒,念念生死,末后何归,有大苦恼。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舍不得苦。杳杳冥冥,前路暗黑,魂识纷飞,无家可归。依草附木,饥渴苦恼,亲戚不睹,莽莽荡荡,忧愁之苦。或在地狱,一日一夜,千死万生。或堕畜生,久受困苦,无人救济。长劫受苦,忽能自觉,昼夜反思。尘劫以来,前种种苦,但受无常。亲近知识,发大智慧,见自本性,顿悟无生。反前愚痴,智慧福德,皆归空寂。神通妙用,治生产业,治世语言,同归般若。转凡成圣,自知当作佛,是心是佛,生极乐国。念念慈,常谈般若,济诸贫苦。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江为酥酪。一切诸法,无非佛法。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方信道:“无众生可度,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证,本来具足。”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为人自肯,决定无疑。说此难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 -

  更参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如何是末后一句? -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

  【波罗】 -

  梵语,此翻“到彼岸”。 -

  迷者此岸,悟者彼岸。经云:“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若迷本性,三业①昏暗,六根内盲,妄认四大、六根为己。此是众生颠倒,认贼为子,迷自本性,轮转生死,即在此岸。出壳入壳,辗转不觉。改头换面,长劫受苦,无有休息。若一人反真归源,穷理尽性,亲见本来面目,顿悟无生,便登彼岸。一得永得,一悟永悟,更不复生,轮回永息,生死永断,做一个物外闲人。任性逍遥,寂然快乐,名曰“极乐”。 -

  如何是极乐? -

  除是我家亲弟子,谁人肯向里头行。 -

  【密多】 -

  梵语,此翻“极则”也。 -

  “密”者,和也;“多”者,诸法也。“密”之一字,喻于太虚,能包于万法,万法尽在太虚之内。众生一性放开,亦能包于太虚,太虚亦能合于种性。太虚为体,万法为用。太虚之中,森罗万象,情与无情,总在太虚之内。众生佛性,亦能包合于太虚。太虚之内,有八万四千恒河沙异类种性,俱不可说,尽在众生一性之内。一性喻于密,密能均和,和合为一;一性为密,种性为多,故曰“密多”。 -

  【心】 -

  “心”者,是众生之本源。一切诸法,同归于心。万法是心之异名,分为八万四千,广则无穷无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道:“众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 -

  又道:“现前一心,本具千法,举心动念,具大总持。”从上祖师,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五千四十八卷,八万四千法门,多种方便,皆从此个字流出。将须弥做笔,海水为墨,书这一个字,犹不能尽。人人尽有这一个字,所以不能自见,说亦不信,须是亲见,方能信也,唤做一字法门。众生不信“是心是佛”,佛有多种方便指众生见自本性,未能见者,须是一一分明指出。 -

  教中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须是亲见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须是亲见般若。 -

  夹山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须是亲见祖师意。 -

  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 -

  又道:“道在瓦砾,道在尿屎,道无乎不在。” -

  又云:“唯一紧密身,一切尘中现。” -

  又道:“见色便见心。”众生只见色,不见心。为何不见?只为识性昏暗,六根内盲,不觉不知。若能穷究,步步行行念兹在兹,磕着碰着,忽然亲见,名曰“见性”。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须是左顾右盼,回头转脑。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处处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若能如是会,方得契如如。此性无形无相,于不见之上亲见,于亲见之上不见。离种种相,见自本性,是名“妙道”。 -

  二祖问达摩:“乞师安心?”达摩云:“将心来,我为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云:“为汝安心竟。”二祖于此大悟,得无心之道。 -

  会么?若得心空皆及第,凡圣原来共一家。-

  -

  【经】 -

  “经”者,径也,是众生修行之径路。蓦直便行,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切忌当头,举心动念,便堕泥犁①。 -

  要识此经么?五千四十八卷,皆从此经出。岂不见,僧问云门:“如何是学人一卷经?”云门答曰:“举起甚分明。”又问:“僧念什么经?”僧云:“念《维摩经》。”云门云:“我不问你念《维摩经》!念的是什么?”若从这里会得,出息不涉万缘,入息不居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这一卷经,人人本有,亘古亘今,只为众生不悟,所以信之不及。何也?此一卷经,流浪多劫,迷背此经。忽然有人,一言下顿悟,方信道:此经不从外得,自知从己流出,声声不绝。“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然虽如此是,不可依样画猫儿。何也?须亲见此经始得。 -

  【观自在菩萨】 -

  若信于此,但去静坐。坐令极静,举心动念,有一无位真人,常在赤肉团上,出出入入。这里亲见此菩萨,悠游自在。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一刹那间,周遍沙界。十方游历遍,不见佛行踪。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于不见中亲见,于亲见中不见。若从这里见得观音菩萨,应物并随形,何曾欠少。起坐镇相随,同起复同倒。同欢同笑,同叫同闹。 -

  会么?眼里闻声方始知。 -

  【行】 -

  “行”者,修行也。欲行千里,一步为初,看这一步从何而起。若知起处,便知生死之根源。 -

  古人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岂不见,石霜问石头:“举念不停时如何?”石头:“咄!云是谁举念?”石霜于此大悟。但如此体究,念念不离于当处。凡举心动念,语言、三昧,自观从何而出。 -

  古云:“何不自闻闻。”方信道,从佛口生,从佛口出。 -

  古云:“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

  宝公云:“未了之人,听一言。只如今,谁动口。” -

  经云:“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谛观声声,从自己流出。念念不绝,十二时中,常读是经。叫佛一声应一声,本来面目太分明。若能如是,唤做返本还源。 -

  如何是源?水流源在海,月落不离天。 -

  【深】 -

  “深”者,彻骨彻髓处也。 -

  古云:“为道损之又损。”但去静坐,日夜反照,照尽髑髅,五蕴顿彻,丝毫不挂,如父母未生相似,烧了一般,贴体汗衫都脱却。反求诸己,廓然无我,自然到家。 -

  古云:“不是不归家,家贫归不得。”谷幽深远,无人能到。 -

  古云:“去年穷未是穷,今年穷始是穷。去年穷无卓锥之地,今年穷,锥也无。”若能如是,方知“无舌人能解语,无手人能行拳”。 -

  【般若】 -

  “般若”者,梵语“智慧”。 -

  大凡为人,须有智慧。若无智慧,只知事逐眼前过,不觉老从头上来。不信此语,外道聪明,无智慧。若是大智之人,知有生,便知有死。当自坐观,生从何来,死从何往。若有人,发此一念,便能亲近知识,抉择生死之法。若不如此,但信此语:“世间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

  古云:“若一人反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若要明末后一着,但将《龙牙颂》仔细冷观。学道先须且学贫,学贫贫后道方亲,一朝体得成贫道,道用还如贫的人。如此悟去,世间将不去,唯有一空身,是大安乐。 -

  会么?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 -

  【波罗】 -

  梵语,此翻“到彼岸”。 -

  迷者轮回转,悟者轮回恝。若要到彼岸,须是自生智慧。譬如渡河人,河深难得渡,须用桥道、船车、木排、竹筏多种方便,布置盛载,过此深河,前多种方便之物都无用处。见性悟道亦复如是。又譬如盲人求医,路远不能自行,须假人牵,兼手中有杖。无此二物,终不能到。既到医师处,为他点开眼目,便见光明,其杖与牵人,都无用处。顿悟涅槃正路,亦复如是。未得见性悟道,须用作福,福至心灵,须假坐禅行道,看读圣教,看话下语,一切顿悟。从前多种方便,有为之法,尽是闲家具,留与后人看。目开之人,渡河之者,来去自在,一过永远,一悟永悟,更不复迷。得兔忘睇,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做一个物外闲人,十二时中,诸圣鬼神,要见无由。一切圣贤觅踪迹,皆不可得。此是已到岸者。故云“波罗”。 -

  会么?及尽玄微妙,回程月下行。-

  -

  【蜜多】 -

  梵语“无极”,又云“究竟”。 -

  故“蜜”之一字,喻于太虚能包万法。譬如众药,其味不同,用蜜匀和,同归一味。诸佛性空,亦能充满于法界,包含一切。异类种性,会源归一。识得一,万事毕。如何是一?吾道以一贯之。 -

  洞山道:“二十年要打成一片不能。”得到这里,方知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回归一体,无佛可做,无众生可度,一体同观,故曰“蜜多”。 -

  【时】 -

  “时”者,正见之时,一无可见。亦无过去、未来、现在,与虚空平等。上无攀仰,下绝已躬,圆顿之位,皆不可得,玄之又玄,等无有二,共归一时。 -

  【照见五蕴皆空】 -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此五蕴因执色身有我,故长劫轮回。若就今生人身,依此修行,常自返照,照见五蕴净尽,清净本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四大五蕴,名字皆不可得。古人到此,名曰“蕴空法”。 -

  西天宾王问师子尊者曰:“在此做什么?”尊者答曰:“在此蕴空。”王问:“得蕴空法否?”尊者答曰:“已得蕴空法。”王曰:“求师头得否?”尊者答曰:“身非我有。岂况头乎!” -

  僧问岑和尚:“二鼠侵藤,如何淘汰?”岑曰:“今时人须是隐身去。”僧云:“如何隐身?”答曰:“道者还见奴家么?” -

  肇法师云:“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

  舍利弗见天女,问:“何不变却女身去?”天女答曰:“我十二年觅女身,了不可得。教我变个什么?”祖师到此田地,皆得蕴空之法。 -

  镜清和尚住院三年,本院土地,要见师颜不能得。 -

  弘觉和尚住庵,天厨常送食。及再参洞山后归庵,天神三日送饭到庵,不见庵主。庵主只在庵中,为甚未见?参! -

  从上祖师皆得圆顿之法。这里一一透得荆棘过,万象之中独露身。为人自肯,乃方亲到这田地,自然休歇,自然放下,如红炉上一点雪。 -

  良久,云:会么?只见六龙争戏舞,谁知丹凤入云霄。 -

  【度一切苦厄】 -

  若不得五蕴空,依旧堕落生死界。既堕生死界,再受轮回苦。 -

  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有身皆是苦。” -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要无苦,直须返己自照,照尽髑髅本来清净,须是亲见本来面孔。 -

  要见本来面孔么?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 -

  会么?举头鹞子过新罗。 -

  【舍利子】 -

  “舍”者,离也。“利子”者,舍中之主也。 -

  四大五蕴,身如客店,主人暂住。主人既离,屋舍倒坏,利子常存。 -

  药山道:“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又道,“大千俱坏,这个不坏。” -

  还识这个么?独超三界外,更不恋娑婆①。 -

  【色不异空】 -

  以心观境,境上有空,见色便见空,心即是空。 -

  众生法性只在目前。应物显形,长者长形,短者短形。方者方空,圆者圆空,白者白空,黄者黄空,小者小空,大者大空,远者远空,近者近空。反观自己,是色,色即是空,应现种种相。种种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

  宝公道:“有相身中无相身。” -

  会么?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 -

  【空不异色】 -

  色与空一种,凡夫见两般。诸佛菩萨,常行平等智,不生分别相。三世诸佛、菩萨亦是空,二十八祖、六代祖师亦是空,四圣②、六凡③亦是空。上至诸佛,下至蝼蚁,各各本来总是空。只为众生执著,不知是空。迷己逐物,随物流转,不能归一。机见不同,有色有空,堕落二见。若人于此,廓彻悟空,平等身心,内外无余,不见空色,不被物转,平等法界,何更有二。 -

  会么?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xxxx【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见,只是真空能见。耳是色不能闻,只是真空能闻。鼻是色不能嗅,只是真空能嗅。舌是色不能说,只是真空能说。身是色不能觉触,只是真空能觉触。脚是色不能行,只是真空能行。手是色不能行拳,只是真空能行拳。无眼能见,无耳能听,无鼻能嗅,无舌能谈,无脚能行,无手能行拳。意根有名无形,分为八万四千。见闻觉知,总归六根,遍身互换,神通妙用。

  古云:“通身是,遍身是。”会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异,真空妙理。所以道:“色可色,非真色;空可空,非真空。”总归大空、毕竟空、自性空、本性空、空空、不可得空……,二十空①门原不有。

  且道到这里,似个什么?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新。

  【空即是色】

  诸佛菩萨,见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无二。有情、无情,著相分别,见种种相,随声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觉。圣贤不见有色有空,内外无分别,常自寂灭相,光明动耀,遍周沙界。安色空二字,俱不可得。

  会么?亦无空,亦无色,布袋和尚逢拾得。

  【受想行识】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识。因有识故,便有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尘。因有六尘,便有六识。因有六识,共成十八界。因有十八界,便有四大、五蕴。因有四大、五蕴,便起六十二见,便起八万四千差别相。随声逐色,流浪生死,终无止住。若要生死断、轮回息,但从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蕴净尽,廓然无我,当下空寂,直下承当。空劫①以前自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无所寂,唯见于空,空无所空,八万四千,尘劳妄想,一时顿息。此时,人亦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

  会么?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

  【亦复如是】

  既无我故,万法皆无,总归于空,唤做万法归一,不落第二见。到这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①,动念即乖,安排即错。文殊与净名②,对谈不二。如何是不二?不得动着!动则三十棒。

  会么?百舌未休枝上语,凤凰那肯共同栖。

  【舍利子】

  诸漏已尽,已归寂灭。求出三界,天地不能拘。迥超法界外,自在更无忧。名曰“舍利子”。前解释竟。

  【是诸法空相】

  从上诸佛,一味谈空,只为众生,直下是空担负不行,起百种方便,种种假名,引导有情、无情,皆归空寂。若信未及,但去静坐,反照照见,五蕴实无所有,自然人空。既得人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去歇去。

  经云:“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到这里,自然放下,无佛可做,无生死可断,无涅槃可证。圆顿之位,等觉③、妙觉④之地。若更有丝毫可证可修,则堕生死界,永劫受沉沦。若能彻底无依无倚,直下承当空劫,圆陀陀,光烁烁。

  会么?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者,全谈理性。有生有灭,全谈事相。此语直言直说众生具足法身。虚空之体,亘古亘今,不曾生、不曾灭,不变、不移,无去、无来,无旧、无新,湛然常寂。四大五蕴从他虚生虚设,于自己法身,总无交涉。和光尘不染,三界独尊。此是长劫虚空不坏之身。经云:“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会么?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

  【不垢不净】

  亦说众生本来具足法身。众生法身清净,无瑕、无染、无污,不长、不短,不方、不圆,无浊、无净。坏不得,烧不得,染污不得,如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不垢不净,长劫如然,如水中月。

  要见么?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

  【不增不减】

  虚空之体,迢迢空劫之身,增不得、减不得、坏不得。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减,如如不动。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之士闻之必生怪。

  会么?唤作一物即不中。

  【是故空中】

  清净本然。棒打虚空空不痛,刀斫虚空空不断,绳缚虚空空不住,火烧虚空空不着,箭射虚空空不穿,雨打虚空空不湿,典卖虚空不值钱。

  会么?欲言言不及,山东河北好商量。

【无色受想行识】

  虚空之体,安色空不受色,安声空不受声,安受空不受受,安想空不受想,安行空不受行,安识空不受识。六道四生,一切假名,都无所受,纤尘不立。清虚之理,毕竟无身,行如鸟道,坐若太虚。十二时中,佛眼觑不见。

  为甚觑不见?锦鳞在深处,白鹭不知踪。

  【无眼耳鼻舌身意】

  有此六根,随顺众生之说。诸佛具大慈悲,现三十二相①,八十种好②,以幻灭幻,非幻不灭。不灭者,是众生本来具足法身。“法身即非法身,是名法身。”

  法身有名无形,要见法身么?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全体起用,全体法身,非是六根、四大、五蕴。见闻觉知,切忌妄认。四大、六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尽是假名。引导众生,须是亲见法身,若得亲见,转凡成圣。

  岂不见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云门曰:“花药栏。”僧云:“便凭么去时如何?”云门云:“金毛狮子。”雪窦颂云:“花药栏莫颟顸,星在秤方不在盘。便凭么太无端,金毛狮子大家看。”

  僧问大龙:“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龙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祖师一一为众生指出,若亲见自己法身,万劫不受轮回。

  要见法身么?是何颜,剔起眉毛著眼看,拟议之间隔千山。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