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00:46
《春秋》和《左传》不是同一本,《左转》是《春秋》的注释。
《春秋》和《左传》并非同一本著作,但两者有关联。
《春秋》是一部史书,相传为孔子所著,或称是鲁国的史官所作。
因《春秋》记载史事非常简略,后世常有文人为之做注解阐释,称之为“传”。
其中以《春秋左氏传》最为著名,后人简称其为《左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扩展资料: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倾向。
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
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
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
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其次,强调人的意义,重视民的作用。
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广泛兴起,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进步的*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气候干燥,因而宋、卫、陈、郑等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火灾。
郑大夫裨灶主张用宝物祭祀神灵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认为宝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郑相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认为靠“天道”无法解决人事的问题。
结果是郑国没有进行祭祀,由于加强了人的管理,也没有再发生火灾。
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周大夫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现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左传》更强调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