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的发展现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0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1 01:29

20世纪中后期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立法的巅峰时期,以美国地方州两次反收购立法最为典型。表面上看,公司控制权市场立法是以股东、机构投资者为一方和以管理者、工会和劳工团体等所谓相关利益人为另一方的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争夺,实质上,在利益争夺的背后深刻折射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立法的两*律经济学准则:帕累托最优和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的盛衰,同时也反映了美国上至联邦*下到地方各州,从企业界和司法界到学术界对公司控制权市场立法态度的反复。
在现实中这样的事情有没有可能会发生呢?是人们大多会认为定价过高了,而要去讨价还价,试图降低购买成本。能发生类似现象的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拍卖,无论是慈善拍卖还是商业拍卖。在商业拍卖中,尤其是文物或者地皮类拍卖,拍卖方的底价一定是保本的,在竞争中产生最后的买家,这是你情我愿的一锤子买卖。真正的买家往往是势在必得,或许最后的成交价高了,但从其将来的升值空间或发展前景来看,这样的投资是值得的。第二种是慈善拍卖,因是义举,拍品的提供方未必会考虑到拍品的真正价值,只是大致估价或象征性地定价,最后也是价高者得之。从中看出,拍卖能适用于这个理论。其次,还有一类或许也可适用,但未便经常发生,人们在生活中,商业竞争中也会遇到,不过那倒是个人的主观因素起了主要的作用。听到过一个故事:一家企业A要出售二手机器,B公司有意购买,前来看货。A老板带领B老板看机器,但并未透露出售价格。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看货后,B老板忍耐不住,开始挑机器的毛病。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购买欲求的是不会去挑剔机器的,正是抓住了这点,A老板还是保持沉默。最后B老板丧失了耐心,主动谈价格“最多不超过5万美元。”A老板作出一副嫌少的样子,一副很不情愿出售的面孔,心里却窃喜,因为他的底价是3万美元。
类似以上的例子在生活中是少之又少的。常常听到人说,经济学家只会坐在书斋里制造理论。经济学家的成果,无论是否能使用于现世,从客观上来说也是其劳动成果。因为在生活中,决不会花高价去买一个低价的东西,这是普通老百姓们的小小经济学,这大概是被经济学家们所鄙夷的,但却真实的存在着。虽然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也只是个假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