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3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04:31
一、形象类比
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既省时、省力,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高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去理解,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造成概念不清,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教师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举出形象、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既达到了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又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表述不具体,使学生难以理解。如电动势的概念,必修本的定义是:“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这种表述,没有说明电动势的实质----电动势是电源把其它形式能转化成电能的本领,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只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动势的大小。当电源接入电路时,随着外电路电阻的变化,电动势的大小保持不变,课本中用了整整一个课时,通过实验来说明电源的电动势不变,而此实验要用稀硫酸去做,不但有一定的危险,而且实验效果难以保证。自己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类比和说明。电动势是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就象木匠能把木材做成家俱,缝衣师傅把布料做成衣服一样,都具有一种本领。木匠的这种本领已经具备,做家俱以后就把这种本领表现出来,就象电源接入电路时,把电动势----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表现出来一样,未接入电路的电源,这种本领未表现出来,大小保持不变。再加上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电动势的概念。 又如在讲电场的概念时,为了得到某点电场的强弱,放入一个检验电荷,某一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接受。在讲到此问题时,我问学生:“ 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大家急切地向外看,齐声回答:“有”。我再问:“ 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回答说:“不是,是树叶在摆动”。“对。树叶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风的大小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 使学生尽快明确了电荷是用来检验电场的,电场的强弱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电荷的电量无关。
类比使好多难点得到突破,如用高度差类比电势差。用小石头与砂子类比单晶体与多晶体等。
形象类比,首先要形象,既相象又恰当,否则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真,且切合实际,这样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二、巧设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的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 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学生对感性认识接受较快,印象深,记忆牢固。所以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
物理教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下来,也不能理解,很快就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和F的合力F一定时,随着F 和F 之间夹角的增大,F和F将不断增大,F和F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学生难以理解,在进行这里的教学时,我问全班同学:“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很快就有不少同学举手或推荐“大力士”。于是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绳子和重物,把重物挂在绳子中间,问学生:“谁能把这根绳子拉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可以,想来一试,结果无论谁也不能把绳子拉直。由此对问题展开分析,使学生既有兴趣去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结论记下来。
又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用绳子拴住的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在最高点时,做圆周运动的最小速度。推导得出这一结论,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可像“水流星”杂技演员一样,在教室里做一下这一演示实验,很快使学生看到了结果,结论也就自然记下来了。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像惯性定律的教学,可这样演示:把放在杯上的木板从杯了上撞掉,而在木板上的鸡蛋却不会飞出去,掉在了杯子里。等等。通过演示实验来说明时,既直观,又有趣,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设计实验,要有针对性,既要可观,又要效果或现象明显,更不能让实验失败。这就需要在演示前进行反复调试和修改,做到万无一失。否则,不但把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让学生去考虑这个实验,结果把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三、引导辩论 辩论能使某些问题在头脑中逐步的明晰起来,中学生尤为好辩论,在辩论中,试图通过发言来在公众中寻找自己的地位,抓住这一点,可在学生中设立辩论。
通过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得到其本质,是物理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所受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的越快。”这种错误的观点,延续了近两千年的历史。就是没能对物理现象认真分析总结的结果。伽里略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指出,如果把两个物体拴在一起,那么快的会由于被慢的拖着而减速,慢的会由于快的而加速......取一块大石头,设它的下落的速率为8,一块小石头,设它下落的速率为4,将它们拴在一起,整个糸统的下落速率应该小于8,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要比以前那个速率为8的石头重......这样从重物比轻物下落的快的假设就推出了与重物下落的更慢互相矛盾的结论。伽里略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小小的辩论使人们认识到原来观点的错误。在进行自由落体这一节课的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模拟辩论,逐步认识正确的结论。 又如:“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一定是直线运动吗?”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他们用不同方式证明结论的正确或错误,逐渐明白确定合成后运动状态的条件。
又如:“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也为零吗?”“通电直导线放在磁场中必受磁场力吗?”等等,教师可提出不同的辩论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辩论,使问题逐步明确,直至掌握为止。 让学生辩论,需花费相当的时间,可安排在课外进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要让学生正确的辩论,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题目,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问题必须严密,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不明条件。更重要的是正确引导,当学生辩论到一定时,学生就会找教师,此时且不可盲目给出结论,可继续给以引导,让他们继续辩论。最后一定对讨论的问题给出明确的结论,使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有兴趣参加下次的辩论。否则,辩论后,可能会使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说不清,越说越糊涂,使难点更难。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难点是一个一个困难和障碍,每克服一个困难,排除一个障碍,往往给学生学习的一个动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产生,物理学习成绩就会不断提高。 当然,关于难点的突破,可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去突破。以上三种方法只是自己教学中的体会,希望能给同行们一个启示,试着运用于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04:31
如何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难点的几种方法
一、明确教学难点的内涵
二、明确产生教学难点的原因
1、相关的准备知识不充分造成难点
2、前概念的干扰造成难点
3、知识的负迁移造成难点
4、相近物理知识混淆造成难点
5、将物理公式数学化来理解造成难点
6、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直观性较差,而思维过程复杂,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造成难点:
7、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要求过高造成难点
三、寻找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1、针对因相关准备知识不充分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2、针对因前概念的干扰和知识的负迁移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3、针对因相近物理知识混淆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4、针对因将物理公式数学化来理解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5、针对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直观性差,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6、针对因教学方法不适合,教学要求过高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
7、巧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8、巧设实验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