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吃多了会有什么后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5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8:31

1、过多食用味精后,人体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就会升高,会妨碍钙和镁的吸收,从而造成短期的头痛、心跳、恶心等症状,且对生殖系统也有不良影响。

2、味精食用过多,会使人产生对味精的依赖性,再吃不含味精的菜就会觉得没有味道,还会妨碍对其他营养素的吸收。

3、食用味精有可能会导致血压增高。味精含钠离子量大约是13%,身体吸收太多钠离子可能导致高血压症。

4、经常吃味精,有可能会导致出现有肥胖的现象,与味精提鲜的作用有关,鲜美的食品往往能增加人们的食欲,长此以往,吃得多了体重自然就可能超标了。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炒肉菜不用加味精。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味精-80%谷氨酸钠成分,20%成分是氯化钠。

2、拌凉菜不宜放味精。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3、放醋的菜最好别放味精。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最好不要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

4、味精用咸不用甜。在适当的钠离子浓度下,味精的鲜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有鲜美表现,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鲜,反而会抑制甜鲜的本味,并产生一股异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经常吃味精到底有哪些危害?六种危害全在这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味精吃多危害大 5种情况不宜放味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8:31

味精作为调味品的一种,不是经过化学合成的产品,而是大米经过多重工艺发酵而成,自身是安全的物质。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进入身体后可以分解生成谷氨酸,谷氨酸是人体需要的一种营养素,能参与人体的蛋白质合成反应,被人体吸收利用。

此外,谷氨酸钠具有很好的鲜味,做菜时加入味精可以提鲜。

而且,人吃到美味食物时,会不自觉的产生愉悦感。

因此,长期正确并适量食用味精是不会给身体造成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摄入量为*每人每日120毫克/公斤体重,即约体重为50公斤,每日食用味精不宜超过6克。

味精摄入过多时,会使得血液中谷氨酸钠含量增高,从而引起短时的头痛、心跳加快、眩晕、恶心、口干、嗜睡、肌肉痉挛等症状,甚至会造成休克。

同时,味精在155℃时可生成焦谷氨酸钠而失去鲜味,并产生毒性,难以排出体外,所以味精不宜与食物一起长时间烹调,也不宜在煎、炸和烘烤食品中使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8:32

味精是现代社会制做饮食菜肴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味精的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不少人认为味精是一种化学成分的调味剂,对健康有害,但一些专家却认为味精是纯天然的提取物,本身是对健康无害的,只有在使用时用量过多或者不注意一些使用要求时,才有可能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味精是天然提取物

味精虽然有个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但它并不是拿化学药物合成出来的,而是从天然的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大部分的味精是将淀粉、糖等原料进行微生物发酵,然后再经过精心的提炼而制成的,也有部分味精是使用大豆等植物蛋白含量丰富的植物经过水解提纯出来的。味精的纯度很高,又来自天然的一些食物,所以应当说安全性比较好。谷氨酸钠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并分解出谷氨酸,这其实就是氨基酸的一种,对于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味精从本质上来讲是对健康无害的。

味精危害健康的几种情况

人们说味精容易危害健康,大概有两大类的原因:

味精在生产中的安全出了问题,比如有些生产商家为了提高味精的外观及防止板结和防止受潮,在味精中加入了一些添加剂,特别是一些不良商家会加入一些非法的添加物,会导致味精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并不是味精本身的问题,是属于添加物安全的范畴。

人们在使用味精时不注意方法。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在高温100度以上时分变成焦谷氨酸钠,成为一种可以致癌的物质,所以味精最好是在出锅前再放,而不要在锅内长时间的高温加工。

另外,味精是一种调味品,不应当使用的量太大,有不少朋友喜欢做菜时多放味精来提味道,这样做会导致人体内谷氨酸水平过高,抑制其它营养成分的摄取,尤其是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容易与血液中的锌结合成不易分解的物质排出体外,会造*体锌的流失,对男性性功能有影响,也不利于婴儿大脑的发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8:32

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除了是调味的好助手外,它在消化过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后者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味精摄入过多时,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就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有人还会出现焦躁、心慌意乱;部分体质较敏感的人甚至会觉得骨头酸痛、肌肉无力。另外,过多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还会抑制人体的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妨碍骨骼发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显著。

不宜食用味精的N种人群

味精吃多了,常常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味精中含有钠,过多摄入可导致高血压。60岁以上的人对钠的摄入尤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人尤其应该少吃味精。

当食用味精过多,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时,还会导致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增高,*人体对钙、镁、铜等必需矿物质的利用。尤其是谷氨酸可以与血液中的锌结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谷氨酸锌被排出体外,导致人体缺锌。锌是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重要营养素。因此,婴幼儿和正在哺乳期的母亲应禁食或少食味精。另外,日本研究人员认为,长期过量食用味精可能导致视网膜变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多少味精才合适
那么,每顿饭摄取多少味精才合适呢?研究人员建议,每道菜不应超过0.5毫克。味精的副作用产生的严重程度,会因为个人体质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大家在享受美味时,也应注意健康。

味精化学谷氨酸钠,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在我国家庭炒菜离不开味精。可给菜肴增加美味,也是比较安全的食品。但也不宜多吃或逢菜必放味精。例如,有海米、奶汁、清蒸鱼、海鲜类原料,它们的本味娇嫩,稍放一点味精,就会掩盖了原味,应该吃原汁原味。
在国外拒绝食用味精,华人饭店都打出无味精的招牌。这是因为国外制作味精有化学成份与我国制作味精的原料不同。鸡精是用鸡骨提炼出来的含有多种氨基酸,具有鸡肉的鲜味,主要用于做汤,有些菜肴烹调中需要加点高汤,如没有加点鸡精代替,也有一定的鲜味。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提取鲜味制作味精的原料亦有不同。例如:日本主要是采用苷蔗和甜菜的糖份制作;东南亚地区普遍采用谷米、木薯为原料制作;而我国则大多数使用淀粉为原料,经过发酵精制而成。味精无论采取那种原料制作,它都是来源于天然植物成份,对人体的健康均是无害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8:33

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除了是调味的好助手外,它在消化过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后者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味精摄入过多时,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就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有人还会出现焦躁、心慌意乱;部分体质较敏感的人甚至会觉得骨头酸痛、肌肉无力。另外,过多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还会抑制人体的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妨碍骨骼发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显著。

不宜食用味精的N种人群

味精吃多了,常常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味精中含有钠,过多摄入可导致高血压。60岁以上的人对钠的摄入尤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人尤其应该少吃味精。

当食用味精过多,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时,还会导致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增高,*人体对钙、镁、铜等必需矿物质的利用。尤其是谷氨酸可以与血液中的锌结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谷氨酸锌被排出体外,导致人体缺锌。锌是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重要营养素。因此,婴幼儿和正在哺乳期的母亲应禁食或少食味精。另外,日本研究人员认为,长期过量食用味精可能导致视网膜变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乳母应少吃味精

多少味精才合适
那么,每顿饭摄取多少味精才合适呢?研究人员建议,每道菜不应超过0.5毫克。味精的副作用产生的严重程度,会因为个人体质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大家在享受美味时,也应注意健康。
http://www.zqdh.com.cn/dbmanage/life/read?id=34

味精化学谷氨酸钠,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在我国家庭炒菜离不开味精。可给菜肴增加美味,也是比较安全的食品。但也不宜多吃或逢菜必放味精。例如,有海米、奶汁、清蒸鱼、海鲜类原料,它们的本味娇嫩,稍放一点味精,就会掩盖了原味,应该吃原汁原味。
在国外拒绝食用味精,华人饭店都打出无味精的招牌。这是因为国外制作味精有化学成份与我国制作味精的原料不同。鸡精是用鸡骨提炼出来的含有多种氨基酸,具有鸡肉的鲜味,主要用于做汤,有些菜肴烹调中需要加点高汤,如没有加点鸡精代替,也有一定的鲜味。
http://www.tjhexi.gov.cn/sqjy/deta.asp?id=1244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提取鲜味制作味精的原料亦有不同。例如:日本主要是采用苷蔗和甜菜的糖份制作;东南亚地区普遍采用谷米、木薯为原料制作;而我国则大多数使用淀粉为原料,经过发酵精制而成。味精无论采取那种原料制作,它都是来源于天然植物成份,对人体的健康均是无害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