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17:39
误把相关关系当作因果关系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
在这里,我分享一个数据科学家们津津乐道的“鲨鱼爱草莓”的故事。据说,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度假胜地的海滩上。这个海滩附近的水域每年都有鲨鱼出没,有时鲨鱼会攻击在海里游泳的人,对人造成程度不同的伤害。数据专家在整理当地鲨鱼攻击次数的数据时惊奇地发现了一个规律:在草莓味冰激凌卖得好的日子,鲨鱼的攻击案例也多了起来。数据一出,大家纷纷猜测其中的原因。有*胆推测,或许是因为海里的鲨鱼喜欢吃草莓,所以吃了草莓味冰激凌的游泳者更容易受到攻击。
推导出来的结论很滑稽。鲨鱼不可能因为草莓味而攻击人类,但推理中的问题到底在哪儿呢?鲨鱼爱草莓的例子是典型的把相关关系误认为是因果关系的案例。*是,天热的时候,沙滩上和海里的人比较多,而人多直接使草莓冰激凌的售卖量增多,鲨鱼袭击人类的案件也相应增多。草莓冰激凌的热卖与鲨鱼袭击案件增多虽然同时发生,但它们之间只具有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它们是由同一原因,也就是“天热”造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混淆的情形。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托马斯说过:“统计学教科书里教的第一件事就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但这个定律总是第一个被大家忘掉。”比如,我们出门见到喜鹊,然后捡到了100元,就会自然地把喜鹊和好运当作因果关系的连接。由于“确认偏误”等认知误区,只要我们见到喜鹊并且发生任何好事都会强化对这种错误因果关系的确信,而往往忽略相反的事件。
在认知过程中,大脑会惯性地探究事件之间的关联,这是人类学习的本能,但大脑有时也会“想当然”地虚构因果关系。这也是前面提到的快速思考的一种体现。
比如下面的三个陈述:“小明的爸爸参加家长会”“老师迟到了”和“小明的爸爸很生气”。在我们脑海里会马上推出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因果关系:因为老师迟到,所以小明的爸爸很生气。其实,这些相关的事实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也许小明的爸爸是因为小明的成绩差而生气呢?
相对“相关关系”的认知,推导“因果关系”就复杂得多,需要相当的投入才能做到。
最简单的因果关系验证实验需要4种可能性矩阵来收集数据:
·原因出现,结果出现(a个案例);
·原因出现,结果未出现(b个案例);
·原因未出现,结果出现(c个案例);
·原因未出现,结果未出现(d个案例)。
当a/(a+b)-c/(c+d)=0的时候,可以认定这个特定的原因与结果的出现并无因果关系。
虽然不是一定准确,但是这已经是准确程度足够高的一种判别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