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1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9:39
古时以盛产蓝田玉闻名。秦献公6年(公元前379年)设蓝田县,因县东南有蓝天山而得名,因产美玉,上等玉为球,次等玉为蓝,“玉种蓝田”之说。蓝田县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管辖下郊区县,目前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
蓝田县位于秦岭以北,关中地区东南部,距离西安35千米,在北纬33°50’-34°19’、东经109°07’-109°49’之间,面积1969平方千米,人口63万,辖10镇12乡519个行政村。辖区超过80%为山区。
扩展资料:
农业为主,相对贫困。有西蓝高速公路、312国道、西合铁路和西武高速公路经过。固定电话属于西安市话网。
旅游景点
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35公顷,其中景观林面积3110公顷,森林覆盖率.5%,海拔600-2239m,分为6大景区,有150多个景点。
王顺山原名玉山,因大孝子王顺担土葬母于此而得名,著名的蓝田玉即产于此山中。王顺山兼有华山之险,黄山之秀的特点,有陕西"小黄山"的美誉。2000年12月被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
井宇精品酒店:内有采取会员制的葡萄酒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蓝田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0:57
蓝田在得名之前,不过是终南山古驿道上的一个小山庄。庄上有一个穷书生叫杨伯雍,他年轻好学,心地善良。当他看到过往旅客长途跋涉经过此地,缺少歇脚喝水的地方,便搭了一个蓬草凉亭,供过往旅客喝水用茶。他光棍一人,一干就是3年。一天,一个老汉身背碎石,因劳累过度,栽倒在凉亭前。杨伯雍急忙把老人搀扶起来,喂水喂饭,救了老人。杨伯雍问寒问暖,欲留老人多歇一个时辰。老人说:“有事在身,不宜久留。”然后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给他,说:“别看这些碎石头,你种在地里就会生出玉石,还能娶一个好媳妇。”不等杨伯雍答谢,老人便消失了。
杨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咛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来,他用玉石做了5双白璧做聘礼,娶了一位善良贤慧的徐姑娘。但是这地方山多地少,遇到天旱,粮食减产,农民忍饥挨饿,苦不堪言。杨伯雍和妻子商量,便把自家的玉石分发给百姓下山换粮,以度灾年。穷山庄产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官匪勾结,把地里的玉石一劫而空,杨伯雍一家和村民的生活也成了问题。
原来,杨伯雍救过的那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当他得知地里玉石被官匪掠走后,便托梦给杨伯雍说:“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从此,只有知情人才在深山觅得宝石。官匪只能采得未长成玉的蓝色石,这是一种次等玉。此次等玉就叫做蓝,秦时设县,因产此玉故名蓝田县。
参考资料:蓝田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2:32
蓝田县名的由来,按《元和郡县志》解释:因为蓝田出美玉,而“蓝田”为美玉之一种,故称蓝田县。蓝田县的名字也随着“蓝田玉”而放出光彩。
蓝田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区之一,因而其历史非常幽深远古。现获史料最早记载,蓝田在唐尧时隶属雍洲,其建置因荒远莫证。至西周时,蓝田属畿内,称“弭”,或叫“弭侯国”。
“蓝田县”建置的确切记载是东周安王二十三年,(秦献公六年)即公元前三七九年,至今已有才千三百六十多年历史。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为京兆郡蓝田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蓝田并入灞城县。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蓝田县。北周明帝三年改蓝田县为郡,划辖白鹿、玉山二县。周武帝建德二年,又废白鹿、玉山二县入蓝田县,同时移县城于柳城,即现在县城的西北角一带。唐武德二年,又分蓝田县为蓝田、白鹿二县,次年改白鹿县为宁民县,又增设玉山县。唐贞观元年废宁民、玉山二县入蓝田县。直至清乾隆四十八年,曾一度分蓝田县南境为孝义川,为时不久又复归蓝田县,此后蓝田县再未作更易而至今。
现在的县城,是在古柳城的东南隅改建的。有一千四百年历史。晋安帝义熙年间,刘裕入征关中至蓝田,以当地遍植柳树,又面对山,故名柳城。最初柳城周长三里多,高一丈六尺,只有南、北、西三座城门。明代嘉靖二年扩建后,周长近五里,高二丈五尺,增辟东门,共四座城门。东门题“玉山映翠”,西门题“白鹿呈祥”,南门题“灞水不青”,北门题“乡岭回春”。明嘉靖二十年又于南门西,西街南端增设水门,从此共有五座城门。清道光十七年重修县城时,东门改题为“鸣凤”,西门改题为“涌金”,南门改题为“延燕”,北门改题为“迎恩”,水门改题为“永清”。清同治九年,增筑城堞一千二百五十座。城周铸炮十三尊,完备了古城设防。*八年,陕西督军栋树藩在县北筑小城一座,城周四十丈,高三丈,为军队防守县城之用,后称为新城。
(三)古代交通与战略地位
我国历中上在关中建都的共有六个统一王朝和十一年短期政权,经营时间达一千多年。特别是早期的周、秦、汉、唐这些盛大朝代,为了统一全国,通达政令,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都在交通方面有过建树。蓝田县是古都东南方向的门户,是保护帝京的天然屏障,自古称为“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这就使蓝田在交通上,军事上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远在秦时,秦国为了发展和巩固政权,大规模地辟巨堑,通关塞,修驰道,开通东南交通线路,称之为“东南方干道”。在这条干道上首当其冲的就是在蓝田境内的“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由县城南登山,上七盘,经乱石岔、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十二坡等要隘,到蓝桥关,再经武关到东南各地。是古代的通衢要道,除秦外,唐时也曾有过较大的修建。沿途曾设多处驿站,有青泥驿、蓝田驿、桓公堆驿、蓝桥驿、翟平驿、故驿、五松驿等。那时,来往于都城和长珠江流域的人中间,除军事行动外,有行旅商贾,云游僧侣,苦力脚夫,得意新僚,换宠贬官,也有寻幽觅古的文人学士等。那时秦灭六国,对东南诸国频频发动战争。秦穆公二十五年,秦派兵经蓝关、出武关、攻打处于丹、浙二水之间的国,把势力扩展到江汉流域。春哀公三十一年,秦国出动兵车五百辆,经蓝关古道授楚战吴。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第二次长途出巡中国东南各地,去时经潼关走东方干道,回都时走东南干道,经云梦、南郡,取道武关、由蓝关古道回咸阳。这是一次浩浩荡荡的旅行,大批人马车队过秦岭,足见当时蓝关道规模之大及其作为秦楚咽喉的重要战略地位。
发生在蓝田境内较早的战争是传说中黄帝来灭蚩尤之战,县南三十进而有尤风岭。
公元前二零七年,汉高祖刘邦率义军,由武关经丹凤、商县入蓝田,凭借地形,“绕尧山”,逾篑山,击秦军“,消灭了赵高的有生力量,攻陷秦都咸阳,屯兵于灞上,与项羽展开了争权斗争。
西汉时,武帝曾在全国险阻要地设有“八校”军,其中有“长水校尉”屯兵于白鹿原东南的长梁,现这里仍有一土阜,即故汉“将帅堡”遗址,现称“将帅疙塔”。因为鲸鱼沟水古称“长水”,在这里领兵的校尉也被叫做长水校尉。当时长水校尉曾在今前卫一带设立前卫哨兵,因得地名叫“前卫”。
晋穆帝永和十年,桓温征关中,与符健数万之众恶战于蓝关道上,现蓝桥镇南有“桓公堆”地名。
东晋时的刘裕(即后来南朝第一位皇帝)率军征关中,于辋川官上村一带筑城驻军,因军中大多是江南人,常思念家乡,故称“思乡城”。
明朝未末年,著明农民领袖李自成,曾与明将洪承畴、孙传庭大战于蓝田境内,并于崇贞十七年,占领蓝田县城。在商洛山区屯兵整休时,经常派小部队于蓝田、石门等地和清军及地方反动势力作战。蓝田自古为兵家常争之地。